嗯……說到之前我們課堂上那個圖片處理的專題,我一開始根本沒想太多,就直接用最一般的Python迴圈去寫,感覺反正功能做出來就好吧。結果跑起來之後,真的超崩潰。幾百張照片,一直等、一直卡,到晚上都還沒結束。有點不爽,所以就邊查資料邊改程式。 然後才發現,numpy其實很多內建東西可以直接拿來算,不用自己慢慢for loop,一行有時候就能取代十幾二十行手刻的。把那些地方換掉之後……喔速度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,好像突然升級電腦一樣。不過這樣大家一起上傳作業、同時在伺服器跑,還是會塞車,就只好去麻煩老師多開一台機器讓大家排隊。 講真的,整體很有趣啊。尤其討論怎麼優化寫法、怎麼跟老師溝通要資源,那感覺比較像真的在公司裡合作什麼專案—not只是單純寫完交差這樣。哦下次如果又遇到類似狀況,我應該比較能冷靜面對吧,不會再傻傻地卡著等一天那種爛情形了 - 大概啦。 Nov 24
最近在搞 Notion Mail 這件事,主要是因為小孩學校的老師突然換聯絡方式,不走原本那個家長群組了,改成全部都發 email。結果信一多起來,真的每次找功課、活動通知超亂,有時候甚至找不到是哪一天寄來的。然後朋友就跟我說,其實可以直接把郵件都拉進 Notion,很方便,我就半信半疑試用了一下。 老實講,一開始有點不習慣,可是全部東西集中在一個地方,什麼 Gmail、工作用信箱、家裡其他帳號,連以前買東西的網站通知也能一起管理 - 真的省事很多。一登進去還能自己加標籤分門別類,比平常開幾個 app 切來切去好太多。找資料的速度明顯快不少,搜尋那塊特別直覺。 只是哦,也不是沒有問題。有時同步會慢個幾分鐘,好像漏掉什麼重要附件(尤其是圖片檔很大那種)機率比較高。有陣子學校臨時通知改變,我還得定期打開原本的信箱 double check 一下。所以傳統信箱還是不敢直接全砍掉。不過,多數狀況 Notion 那邊已經夠用了啦。 話說,有沒有人也是這樣被迫從 line 群轉到 email?你們家的老師有沒有遇到什麼 bug 或尷尬狀況?其實我自己滿常只顧著一直翻信找東西,都忘記要及時回覆……是不是大家也會有這種情形啊? Nov 23
去年好像試過幾種電子職涯規劃的工具吧。說真的,人在歐洲久了,可是還常跟亞洲同事線上工作,體會特別奇怪。有些平台不是單純叫你傳履歷或按一堆興趣選項,有的還自動算你的能力差在哪裡,然後直接丟國際相關機會給你 - 第一次看到有點驚訝。 記得有一次我和德國朋友玩某個AI職涯App。他講德國公司很重視實習背景,但那個系統在亞洲反而推薦我考什麼線上證照。結果討論到薪資高、公司知名度這些原本大家都覺得最重要的東西,其實每個文化重點不太一樣,落差蠻大的。 老實說這類電子服務真的讓資訊互通快不少,不然以前哪可能這麼簡單對比各國做法?唯一覺得還是不太行的是中文介面,看起來硬梆梆、有點不貼心。不過想想,以後要換新工作,也許哪天就真的全靠這些平台也沒什麼好奇怪的。 Nov 22
之前有去國外參加過那種多元文化團隊的工作坊啦,現場發下來什麼學習跟工作風格量表,大家就開始在那邊畫圈打勾。我當下其實還蠻疑惑的,這東西真的能精準到位嗎?說真的,裡面很多題目感覺都超籠統,選哪個好像都對。 然後現場就有人直接攤牌分享自己的結果,他還講說自己平常根本很少照規矩走,看完分析出來的說明詞更是滿頭問號。哈,有時候這種自我檢測工具,好像能多少看點輪廓,但總覺得跟真實自己差一截。 不過啦,我覺得當參考看看是沒問題的,只是你會發現,大家最後合作的方法還是很不一樣。有人按表操課,有人全靠臨場發揮,結果未必差異多大。所以說,到底有沒有用?我現在還是想不太透徹…… Nov 22
有一件事我每次遇到還是會小不爽,就是那個Google搜尋的即時預測。有沒有這種經驗?手才剛下去打,結果建議字串就唰唰冒出來,感覺超快,有點讓人措手不及。大家可能覺得省時間,可我老是對這種「提早幫你想好」的東西興致缺缺。 特別討厭的是那種冷門話題,只跟朋友聊過一次,結果搜尋時跑出類似內容,好像被偷偷記錄什麼訊息似的,網路根本沒什麼隱私可言。去年我在部門討論會,也自己舉了個問題:為啥不能開放更直觀明確的設定,比如用戶能決定要不要啟動那些智慧推薦?或者只開基本語法補完,不牽涉我的歷史紀錄、資料運用等等? 不過,每當推進這些事情都卡卡,就主管又說「習慣啦,現在數據看起來效果好,人也比較黏」,可是講真的,大部分人想要的功能根本不是那麼單一欸。其實,我還曾經很希望能組個跨部門小隊,專責研究怎樣做隱私自訂跟產品設計可以共存,可惜每回會議最後焦點都壓在業績和營收壓力,不意外。 說真的,我自己也偶爾享受那種快速輸入帶來的小便利,但是 - 只要想到又多一層監控,其實心裡就是莫名煩躁……所以也才不斷追著希望能有更好的新機制可以選擇。 Nov 21
你知道自動化系統有時候會自己當機嗎?我那次在倫敦坐地鐵,竟然碰到票務AI誤認,我們整節車廂的人就被卡在閘門那邊,好像無預警就全鎖死,誰也過不去。說實話,那現場超吵,有人直接大喊要不要乾脆翻過去,有些人還拉著旁邊站務員一直問。 我腦袋裡一直在想,如果這種AI系統突然罷工,到底該怎麼辦比較好?是應該先想辦法自救還是直接抱怨兩句再說。唉,其實大家有沒有聽過國外更誇張、處理更帥的案例?感覺學點別人的經驗可能會比較不焦慮。 Nov 21
說真的,單軸封是不是比雙軸封更容易壞這點,我心裡還是會打個問號。像我們之前現場用那種單軸封的泵,你只要安裝有確實、潤滑油沒偷懶,每一台撐個三年五載也不太見漏油啊。理論上是雙軸封冗餘設計比較保守沒錯,可你想嘛,多一道結構就多一點東西會出包,有時候反而中間那層油壓控制沒弄好,那故障點又更討厭查。 我自己覺得,一直在比到底哪型比較優其實意義有限,倒不如講清楚平常怎麼檢查、怎麼調,這才真的是重點啦。不管你買多貴、多高級的封,碰到水質爆爛或現場亂搞(超標運轉什麼的),該漏還是照樣漏。有時候真的只能感嘆一句:世界上沒有百分百萬無一失的機械啦 - 看狀況修正吧。 Nov 20
說起來,這陣子AI自動生影片的技術不是滿夯的嗎?老實講我自己心裡還是有點卡卡的。有些人一直強調將來甚麼內容都可以完全個人化,連廣告、線上課程、旅行行程 - 幾乎想得到的都交給AI幫你客製。我腦海只蹦出一個問題:這樣「很合身」的東西,我們真的要這麼多嗎? 想到之前一個朋友塞給我看,他說「很屌耶」那種旅行AI影片,一開始真的會被那種流暢嚇到,不過細看超虛,整段細節很零散而且主角表情又怪異,那種不自然感一直揮不掉。其實現在這些技術進步這麼快,有時候感覺反而搞得我們自己分不清楚什麼是假的、什麼才算是真實。 沒有要直接唱衰科技啦,只是覺得在瘋追熱門新玩意之前,是不是先花點心思想清楚品質怎麼保證、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。別人是不是也偶爾有同樣的小煩惱…… Nov 19
嗯,Web3這東西我一開始根本搞不懂,說真的,如果不是因為我是家長,整天都只顧著小孩的功課啊、學校活動那些事,大概根本不會去注意什麼區塊鏈或是什麼「去中心化」有的沒的。然後某一年暑假,我家小鬼參加了一個線上夏令營,他們竟然要用以太坊錢包解任務欸。結果才發現,好像現在蠻多年輕人都對Web3很感興趣?一開始還想說是不是很難註冊,但事實上...跟著操作下來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。不過就是,你知道,心裡總有點怕,不小心哪個按鈕按錯啦,或是哪一天突然錢包被盜怎麼辦? 想起以前用Web2服務的時候頂多煩惱帳密外流,可是現在這些新東西,一出問題好像真的是錢直接飛走那種感覺。還有每次只要一有新app,小孩又會來問:「媽你要不要試試看這個?」然後自己用起來就常常傻住,「啊這到底是傳統網路還是什麼去中心化的?」,最後還是得跑去問小孩。 坦白說啦,比起什麼Discord或那種奇怪的web錢包,我個人用習慣Facebook、Line,那種介面不是比較直觀嗎?可是偏偏看他們年輕人在那邊玩得超開心,有時也很羨慕,所以…唉只能慢慢學、邊弄邊適應吧。有時候我是真的希望這些東西再簡單一點,不然身為爸媽每天緊張兮兮,壓力大到爆炸欸! Nov 19
我這個人啊,其實也不懂什麼工廠設備啦,家裡從來沒跟什麼加工有關,就真的是純粹湊熱鬧。最近是因為朋友找我打聽 Dowel Pin 怎麼做,他們那邊工廠想升級新機器,一問就聊到車銑複合。然後現在看網路介紹都超浮誇,你知道嗎,說什麼精度一流、效率爆表,我自己看得一愣一愣的。但到底真的有省那麼多成本喔?我是半信半疑。 講真的,以前家裡偶爾修點小東西,碰到師傅時他們也會碎念啊,那種設計圖給的公差都是硬要壓超緊,一堆零件搞到機器快燒起來,但最後出來還是不一定合標準。然後再怎樣厲害的複合機,人家賣得那個價錢也是…算了,好像太實話了(苦笑)。你只要一次把料夾好全部都加工完,看起來很帥沒錯,但這台大台又貴維修又麻煩,到底划不划算,還真說不上。 還有像老前輩那些做慣傳統加工的,有些死忠就是愛分開切割、鑽孔,他們覺得細節才掌握得到。我以前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傳統,可是最近帶小孩一起玩模型、自己DIY多了,有時候反而明白,有些事光靠技術數字不能完全解釋,那些手感和經驗超難被取代欸。 總之我自己的問題就是,如果只是一般pin件,產量又不是大單,用不用到CNC車銑複合?是只有我在想太多,還是真的有人也是這樣猶豫…有人有親身經歷嗎?其實我蠻想聽大家怎麼選擇的😅 Nov 19
我家小孩的學校最近也開始數位化,好像現在大家都這樣。我有注意到這種系統剛上線時真的滿花錢的,一次負擔其實不小。可是,分階段弄的話壓力比較沒那麼大,也可以慢慢習慣。然後,有些東西以前用紙很容易就不見,還得補寫、再重來一次,真的很煩。改成線上之後,事情就單純多了,不太會搞丟。有些時候還是覺得便利不少啦。 Nov 19
我之前在系上專題的時候有玩過那個客製化板金,你知道嗎,就是自己畫圖丟給廠商,他們幫你切割。當初下單的時候啊,大家都說雷射切割超快的啦,可是後來看報價表,我真的沒覺得有比較便宜耶。有點問號,哈哈。 然後折彎這部分,我自己覺得超麻煩。尺寸稍微不對就整片NG,還要一直確認那個角度有沒有跟設計一樣。我有一次還因為這樣重做兩次,浪費一堆時間又尷尬QQ。說什麼自動化很厲害,其實現場出包率還是不低吧? 講到流程,到底是雷射切比較划算?還是折彎簡單?我其實每次都有點搞不清楚,到底哪一個CP值高。如果要追效率或成本,是不是也要看數量?可是老師在課堂上都講一些很理論的概念,什麼生產線優化啦、流程管理啦,但現場跑單根本很多突發狀況 - 現實世界真的是另一回事欸。不知道有沒有人遇過一樣的問題?或者你們都是怎麼選流程的啊?感覺大家經驗應該都比書裡寫得精彩多了齁! Nov 19
其實我這陣子參加學校創意科技競賽,超常被隊友們拉去討論生成式AI的東西。像那種,打一行字AI馬上幫你變成一段影片 - 光是想像就有夠帥了吧。大家現在都很愛這種「AI變魔術」的感覺。 我們腦力激盪後決定來搞一個小企劃,就是希望用各種新AI工具去設計出真正針對每個人狀態不一樣的教學內容。舉例,有時候你今天心情不是很好,它甚至能從表情判斷你低落,再秀出一些比較暖心、安慰氣氛的畫面。唸書也不用總是一副死板板,一點互動好像比較能撐下去。 但老實說…夢想都很美,現實卡在硬體資源跟不上啊。我們現在自己練模型超吃主機資源,有時候筆電直接熱到燙手。大家一直跑去搶雲端GPU,每次排隊就是等半天,本來要發表demo,結果整團還在等queue,同學快笑死。有的人說我們是在砸錢買折磨,不過說真的,如果新技術就在前面不衝感覺更可惜耶,就算失敗一次兩次,好歹也賭過吧。不然每天看新聞都是別人發明新的,我心裡那股想試試看的癢感完全壓不住。 Nov 18
之前部門不是有在弄那個Gen AI小工具嗎,記得一開始好像大家都蠻興奮的吧,可是後來其實就卡住了。我心裡一直有點疑問,到底是真的急需AI,還是因為最近流行所以大家就跟風玩玩看?然後,其實最大麻煩根本不是什麼寫code或是AI多強,反而都是人在糾結。有些人問說,資料到底準備好了沒啦,要用AI是不是資料先要整理很久很久?還有人擔心,用了萬一出包,到時候誰來背鍋?更慘的是,好不容易清好一堆資料又怕外洩,上層主管想支持也會猶豫很久。 每次開會要提案啊,就會被直接問,你們搞這個AI,是不是只是新奇有趣而已?真的能派上什麼大用場嗎?老實說這問題我覺得蠻刺的,但是又不能明講說其實可以不要做。嗯,所以停在那邊最關鍵的原因,我個人覺得,其實反倒不是技術本身啦,人和流程怎麼運作,比模型厲害不厲害還更影響推進。有時候你只能等,慢慢磨合、慢慢試錯,也只能這樣……現實本來就是各種預料不到的事啊,不可能照理想走一遍就通了。 Nov 17
你剛提到惡意順從,這個我自己真的經歷過。之前公司突然規定文件一定要用一種超怪、老實說很難看的格式填寫,感覺也沒人知道為什麼。結果我們那陣子都超認真照辦,連本來不用的東西也硬塞進那個格式,然後整批報告送上去,多到主管明顯消化不良 - 還不是只有我在講,大部分人私下都覺得很智障,根本只是機械式產生垃圾。好笑的是,那份奇葩規定後來就默默撤掉了,好像大家沒再討論,可是當時我們底下已經很確定,一切只是在鬧脾氣,誰也沒想真心配合。 Nov 17
之前工廠用那個FactoryBERT,其實滿妙的。維修日誌它可以直接自己看得懂,等於不用每次都跑去問人,省心不少。有時候工程師會直接問它這台設備發生什麼事,好像一個懂機械的小幫手一樣。還蠻多人覺得這東西挺有意思的。 Nov 16
這問題有點卡住我,其實單軸封就一定比較不耐用嗎… 嗯,我腦子裡還在翻以前現場看到的情況。記得有次我們廠,反而是那個雙軸封先爆水,單軸那顆撐得挺久。 後來有人說,好像裝法、或者運轉時環境灰塵、震動,影響都超大,有時候根本不是規格強就穩。不過我自己印象也是這樣 - 像你密封面沒對好,或安裝隨便一點,就算雙軸也很快GG了。 其實想問,你們是不是也碰過?因為大家都愛講雙軸怎麼怎麼屌,但現場…唉,有時真的跟教科書寫的落差蠻大。 Nov 14
那時候其實蠻尷尬,因為我是家長也是老闆娘。然後公司換機械零件,我一開始還打算自己弄一弄,反正以前也都是這樣。但同行的朋友建議找B2B採購顧問,他說專業點,比較穩妥。我心裡是不太信這種顧問啦,就覺得多半都靠認識人,真正有多懂?懷疑。 第一次碰面,那個顧問直接給我好幾個沒聽過的新供應商名單,甚至還馬上幫忙介紹人。有些廠商,看起來跟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太對味,我又忍不住試探,「你跟這些供應商熟嗎?真的了解我們材料規格嗎?」現場突然安靜了一下,有點冷。他倒是蠻認真講自己的經歷、怎麼累積人脈、每個案子怎麼媒合客戶,像在做業務簡報似的。 後來我私底下去產業群組查詢一些風聲—欸,好像大家都知道他,在圈內真的活動滿勤快的。只是,人脈歸人脈,不見得全部用得到,但至少能找到可以聊聊的人吧…嗯,就這樣,其實已經算幸運了。 Nov 14
有時候在群組看到大家聊晶片,嗯我腦袋就會打結。你們懂那種感覺嗎?明明學校簡報都說什麼3奈米、5奈米,但我每次想像成真的尺量“3奈米”寬的東西,結果後來發現,其實不是字面上那種尺寸。怪了,就為什麼還要這樣叫名字啊? 啊對,有問過工程朋友,結果他也扯了一堆物理定義、電晶體什麼的,講到一半我自己都暈了。有時候真懷疑,是不是大家都在用一個方便記憶的代號,只是聽起來比較炫而已?不過,不敢多問啦,每次這話題到最後都變冷場,我也怕自己一直問很蠢。 Nov 13
這類學習或工作風格量表,坦白說我一直有疑問。公司之前也搞過一次 - 全員要填,我記得那時候心裡蠻不舒服的,壓力來自一種被分類、被貼標籤的感覺。然後其實評完之後麻煩才開始,有些主管直接拿結果來決定誰做什麼事,比如「你偏向感覺型」就拉去做客服,「理論型」全部行政文書都丟給你。老實說,有點隨便,也不太公平吧?人不能多嘗試不同領域嗎? 另外啊,有時候只是一個上午特別悶或者剛好遇到鳥事,就會影響作答內容了,準確嗎?我同事超會辦活動,可是莫名其妙分到分析規劃那類,每次提起來他自己也是一臉無奈。有一種大家被誤解的感覺。而且管理者用這個方法有點方便,把話一說完「這就是你的風格比較適合」整個責任都推掉,事情再怎樣都能塞給你,好像怪不到他的頭上。 真要講科學性,我其實抱持懷疑欸。自己還是比較在乎平常的互動,看每個人真的在現場怎麼處理問題、合作狀況怎樣,不會因為幾題選擇題就下定論。我真的認為,人很難只用這種量表完全定義啦。 Nov 13
老實講,AI很厲害,對,這沒啥好說的。不過我記得有次幫忙半導體專案,那個現場資料超亂的,到處都是雜訊。其實最後怎麼搞定的?還是靠老經驗工程師自己一個參數一個參數慢慢調。AI能做到一些事,但真的沒有那麼神啦。 Nov 12
所以這個 Piney Mountain Press Server,唉真的說來有點糗,前幾天我自己才手忙腳亂地搞了一回。剛開始開箱那一刻其實滿慌的啦,本來心裡想著該不會步驟超爆多然後哪一步漏掉就要重灌還是怎樣……但結果咧,好像沒有自己嚇自己的那麼誇張。整個流程,大致上就是你解壓縮下載下來那包東西嘛,然後有一些設定檔記得要改,不然就等著出bug,最後還有初始化跑一下那些指令。我差點忘了,要給伺服器適當的權限,不然連執行都跑不起來。 講到這邊突然想到,我中間卡住超久……原因也很蠢欸,是網路延遲害我畫面都沒動作,以為是不是哪個重要東西炸掉了,手心都冒汗。幸好不是只有我在瞎猜,那時群組朋友神救援,一看就發現原來是 proxy 設定問題 - 啊哈,只能說沒有靠團隊真的撐不過去。到頭來全部裝起來、按下啟動,看登入頁乖乖跳出來,老實講,那種成就感蠻爽的,有點莫名其妙地覺得厲害喔! Nov 11
Arc 換成 Sigma OS,意外沒那麼卡。剛開始還是會想找 Arc 的搜尋欄,然後發現根本不在那裡,有點尷尬。其實我以前挺喜歡 Arc 那種 Workspace 跳來跳去的感覺,很像在很多個專案空間裡散步,但有時頁面一多腦袋會糊掉,說真的也常忘記東西放哪。 換到 Sigma 以後,左邊全部直接攤開給你看,也不用再繞圈圈找工作流了。整體比較直覺吧,好像桌上出現一個很安靜但懂事的小助手,不太煩你。不過前陣子真的老犯手記錯快捷鍵,每次用完都小小碎念一下 - 得重訓腦袋這回事還蠻煩人的。 Sigma 有個地方滿舒服,就是一次就專心處理一件事,不太會被拉走亂搞其他分頁。這氛圍比較乾淨,有點復古味道,可視覺設計又不像舊工具那樣無聊,看久不膩。如果下次公司要討論協作流程,我自己也猶豫,到底推哪個好……但每個人需求其實天差地遠。有點想知道別人習慣怎麼切換,用什麼邏輯分區,比較省力?感覺可以偷學一下他們的方法。 Nov 11
其實現在我人在大學這個Gen AI專題裡面,有時候真的會想,到底是誰說AI有夠夢幻的?剛開始進團隊,全部人都很嗨,就是那種新東西的熱潮感,好像站在浪頭上就能一飛沖天。不過冷靜下來,很快就撞牆。首先資料真的是一個大洞,有些公司資料根本就是死不給,要嘛要簽什麼授權、要嘛丟來檔案格式亂到爆,甚至還會有工程師一直坐在那邊轉檔,就為了一個TXT要變成CSV,可以搞半天。我還記得有次討論模型選型,結果開整場會三分之一都不是在講AI,而是在抱怨怎麼把數據拉乾淨一點,我心裡OS根本不是來做這些雜事的啊。 另外也滿無力的是,系上的老師對AI算不上特別懂,他只能講一些方向和理論,可是真正卡住細節,例如怎麼調API、或者企業到底都用什麼工具,都只能靠自己找。每家公司的方法完全不同,也不能抄他們答案,只能自己拆解。有陣子我們團隊直接決定,不追求什麼完美模組了,就是先做出小demo混過第一關,至少這樣教授跟外面的廠商比較容易看得懂我們在幹嘛,比一直鑽牛角尖好太多。 唉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是這樣覺得?反正我真的覺得Gen AI遠比大家想像中的「神」狀態還普通很多,很常卡關,但也只好一路試一路修,一邊google一邊撿經驗值吧。 Nov 11
前幾天在弄兒子的那台小車,順手升了 ESP32 Core 到 3.0.0,本來只是想讓它跑快一點,沒想到一看說明,新功能其實滿多。藍牙好像變穩定了 - 之前那種有時連到一半突然掉線的問題,現在比較沒遇到,還滿安靜地就過去了。 但也不是什麼都好啦,有個地方差點把我搞瘋。舊版用慣的一些第三方函式庫居然怪怪的,好幾個感測器模組一直不動,我還一度在懷疑是不是線斷還是焊壞,結果搞到最後才發現,其實只是那些套件太舊,要更新版本才正常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,就是所有東西該動的不動,只因為少按一次 update。 花時間慢慢查,不知不覺整個下午就過去了。雖然拖了一點,可一起坐在桌子旁,一邊找解法、一邊碎念,也算是一種陪伴吧。我自己其實玩得比他認真,大概……真的會小孩越大、家長越像小孩吧?這樣也挺有趣的。 Nov 11
有時候我會突然冒出一個想法,就是 - 我們手機裡那些「必裝App」,真的都需要嗎?我的意思是,像我自己,其實常用的大概也就那兩三個工具app,其他的真的擺在那邊基本沒動過。可能一開始覺得很重要,結果根本打不開第二次。還是說只是因為懶得整理?反正只要一多起來,找個檔案、或者臨時要用某個功能,每次滑來滑去都覺得超級亂,好像什麼都找不到,搞到最後乾脆直接問Siri比較快。你們會這樣嗎? Nov 10
之前做跨國專案,有一次跟歐洲那邊的夥伴一起搞一套自動化倉儲,事情真的很妙。本來想說就是貨進倉分流那種例行公事,結果有一天突然某一批貨整個卡死在分流帶上,那畫面直接僵掉。 最開始我還以為是哪個感應器掛了,這種東西以前也遇過啊。結果不是喔,是AI判資料格式搞錯,它把半夜維護工程師登記的維護紀錄也認成訂單,一堆有的沒的訊息直接往下送,然後整條流程就被塞住。講真的,那時候我們全隊開始瘋狂call德國供應商,加班到爆,資源臨時喬來喬去,人家都快睡著了還要線上支援,我自己撐到凌晨四點才勉強把狀況壓下來。 唉,其實像這種鳥事,如果驗證多做幾輪就可以提前發現,但偏偏…每次大家都趕進度想省時間。不知道下次會不會更慘,反正以後一定要囉嗦他們多run幾遍測試,不然真的是小問題隨時能變大災難。有沒有朋友也踩過類似雷啊?其實蠻想聽聽大家的故事哈哈。 Nov 09
其實我一直蠻困惑的啦,大家那種什麼「一起腦力激盪流程」的說法,到底有沒有比較快?我怎麼覺得人多討論,很容易聊到一堆有的沒的,然後本來想快點決定,結果會議比誰都還拖,好像沒個結論就解散…而且,每個工程師私下都有自己的一套步驟,不太可能大家講完之後真的變成同一種方式處理事情吧?會不會只是表面上統一一下,其實各做各的。 還有那個 daily standup,我每次參加都很像在點名啊,有時候根本沒什麼討論空間,一些卡住的地方其實根本沒人在意,講過就這樣帶過。你不覺得這種超形式化流程搞久了,好像就是例行公事,大問題根本也沒解決多少? 說真的,如果一直這樣輪迴下去,專案進度會比較順嗎?還是你們私底下有什麼小秘訣,可以讓那些冷場或是只剩尷尬的場合變好一點?反正我自己每次遇到這種情境,都還是覺得卡卡的,不太能全心相信它真的會讓效率提升…你們那邊到底有啥不同作法嗎? Nov 09
身分有點複雜,就是那種一直飛來飛去,亞洲歐洲切換得有點頭暈的上班族。然後你知道嗎,我手機裡面大概沒有App我早就迷路幾百次了。Google Maps基本就是必備,每次在米蘭那些奇怪小巷鑽啊鑽,有時候真的快放棄,是它救回來,不然本來要喝的咖啡可能直接泡湯。 Notion…其實也蠻神,用來記各種亂七八糟的會議重點啊、跟誰說過什麼、還有一些想法,就都丟上去。開跨國會議的時候也比較不怕資料跑掉,反正大家看得到就好了。再講到聯絡人這塊,有LINE,也有WhatsApp。有時候日本朋友丟LINE訊息給我,一邊又要顧著土耳其那邊用WhatsApp傳檔案,腦筋就一直切換模式,有點像轉頻道那種感覺吧,但沒辦法,工具不同他們就是不愛統一。 天氣預報是我心頭好,AccuWeather推薦一波。有一次在慕尼黑差點被暴雨打個正著,本來還想硬闖出去多逛幾家店,結果突然收到警示 - 手刀衝進書店乾脆買書消磨時間。呃對,那天買太多小說了,而且原本沒想買,但至少沒變落湯雞(算是收穫?)。 飛機常搭喔,其實TripIt用久很安心,機票啊飯店所有東西通通塞一起,有時晚上臨時查什麼登機門或入住代號,就省很多麻煩,看一眼搞定,也不用一直挖信箱找資料。我覺得,有些App裝在手機上讓生活調性變得靈活超多,各國人的使用習慣有夠不一樣,不同文化好友介紹軟體都各執一詞,所以…多嘗試真的沒什麼損失。 偶爾下載新App之後,就莫名跟外國朋友找到共同語言,比如認識台灣人的朋友,他們狂推Foodie拍照打卡,到哪都先亮相一下食物照,其實滿可愛啦。如果不是因為工作要一直用手機,不見得會花這麼多力氣研究,但現在反而成了一個意外的小興趣,就是每次解鎖不同地區新功能,都像開盲盒一樣好玩。 Nov 09
事件驅動架構這種東西…嗯,老實說我自己遇過滿類似的場景。像我家小孩超愛問問題,前幾天又來一槍:「爸,為什麼電梯要等半天才來?」然後我那時候腦袋一轉,就跟他講非同步處理這個觀念。就…你按樓層那一下,其實只是把訊息丟進去嘛,不是你一按完,電梯就乖乖立刻跑來,它還得判斷、可能其他樓層也有鈴聲,有人上有人下整個大亂鬥 - 系統只能靠「事件」慢慢安排,哪個請求先到、誰該先服務。 這感覺跟我們一家人在客廳看電視差不多吼,有的小朋友忽然衝去冰箱找吃的,媽媽又開始電話點餐,每一件事情根本沒在排隊,有時候撞在一起、結果大家最後還是都搞定了,但就是沒有按照什麼順序馬上反應…其實生活裡面隨便抓都是例子,小孩常常會冒出奇怪的細節,我覺得陪著他們用日常經驗去拆解技術名詞,其實挺好玩的耶。 Nov 08
欸,最近我們系上在聊那種「AI是不是快要取代工程師」的話題,其實每次想到這個都會讓人有點毛毛的啦。然後,有一次下課我就鼓起勇氣去找主任閒聊,坦白說一開始超怕自己講太爛,他會覺得你們年輕人又來亂。但我還是問了:「主任,我們能不能多學一些資料倫理之類,或跨領域合作那種?感覺AI變太快,只寫程式好像一下子就被淘汰耶…」 沒想到主任其實很OK,他直接跟我說院裡早就在規劃新的東西啦,比如工作坊、企業導師那些,「你們如果有想法乾脆主動提案啊」這樣。甚至他還鼓勵我們幾個同學組隊,把需要什麼直接寫出來 - 想要業界的人來分享?可以!只要敢開口。 說真的,我走出辦公室時腦袋一片糊,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優先補哪一塊技術還是軟實力,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光靠學校安排的不夠力。路上邊晃回宿舍邊自言自語,欸,也許以後遇到新東西與其一直猶豫,不如試著主動出擊吧,那種機會應該才是真正值得抓住的叭… Nov 07
我那天在課堂上,大家突然超熱烈討論那個I, Robot裡面叫Tessa的機器人,你知道那隻嗎?我自己真的蠻想搞懂,她到底能做哪些事啦。老師是一直說未來會有各種應用,很厲害什麼的,不過說真的,我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- 像是,她那種「自主思考」能力,真有到人類這種程度嗎?還是其實就是一堆寫好的反應、遇到什麼事情就照劇本跑? 旁邊同學好幾個都嗨翻天,有人已經腦補Tessa變成他們未來同事還是朋友什麼的。可是我不知道欸,我每次聽完介紹,都覺得有些地方講得有點模糊,好像抓不太到重點,是不是只有我這種怪毛病啊?反正…對,我現在就是卡在這裡,整個問號浮現中。 Nov 07
嗯,這種馬達我還真記得,小孩以前弄機器人比賽那陣子,氣冷、水冷兩種都碰過。老實說,用了一陣氣冷型的就會發現,只要跑久一點,它有時候突然卡住、停一下,就是那種你完全不知道要不要現在重開它。有點煩。水冷的話…最開始是真的蠻花時間安裝,很囉唆,不過調好之後,那個溫度反正怎麼跑也穩。我記得下課家長在旁邊問我們到底怎麼決定用哪一種?老實講, Nov 06
我有兩個小孩,然後嗯…其實講到職場那種「照章辦事」這件事,我心裡還滿有感覺的啦。以前待過一家公司,那時候,他們就很堅持 - 一定要八點打卡,沒有在開玩笑。問題是啊,每天早上送小孩去上學,你真的很難剛好八點卡進來。 所以那段時間,其實不是只有我,幾乎整個部門都很默契地…就順著規定走吧。你會看到一車又一車的爸媽級員工,明明外面交通大塞,他們寧可車子亂停、飛奔下來,就是要先「逼」一下那個機器,再默默溜出去找自己的小孩吃早餐或者聊天啥的。 看起來都有準時打卡對吧,可是說真的,公司最後應該也傻眼,因為工作的效率也沒有變好,就只是多了無奈而已。我同事甚至還開玩笑:「倒不如把這些力氣拿來想點對公司真的有幫助的事,不用硬裝模作樣坐滿那幾個鐘頭。」聽到他這樣講,我其實超認同耶。 欸然後最扯的是,有一次我女兒問我:「為什麼你們大人要玩打卡遊戲?」結果我只能乾笑,跟她說:呃……其實大人的世界,有時候比妳想得還奇怪、還莫名其妙。 不過齁,有時候我們家長,也只能這樣啦 - 反正沒辦法,有些規定你就是得裝乖,被迫演下去…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? Nov 05
去年工廠那邊一直說要我每天盯數據,Power BI、Tableau都看過,格子超多,看久了頭暈,有時還真沒辦法馬上抓到問題。現在想起來有點煩…當時老闆也是盯得很緊。然後,有次剛好摸到 ChatFactory 這種東西,可以直接像傳 Line 問生產數據。例如你問「昨天夜班哪條產線停最久」,它直接回你細節,不用一頁頁找,也不用調那些欄位條件。 前陣子不是出貨卡住嗎?製造主管就在手機上打「這週為什麼出貨延遲最多」這種問題,結果答案馬上跳出來 - 庫存、失誤率、連機台換模也幫你算好。有時候開會乾脆現場一起問數據聊解決辦法,比以前討論 PPT 時快多了。我是覺得剛開始大家不太習慣少了炫麗圖表啦,但速度真的差很多。工程師如果臨時查品號資料,也不用再等半天或互踢皮球,那感覺就像以前必須翻電話簿和現在隨手搜聯絡人一樣。其實用久了...我有點懷疑以後到底還會不會有人想要回去那種老式儀表板? Nov 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