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時候其實蠻尷尬,因為我是家長也是老闆娘。然後公司換機械零件,我一開始還打算自己弄一弄,反正以前也都是這樣。但同行的朋友建議找B2B採購顧問,他說專業點,比較穩妥。我心裡是不太信這種顧問啦,就覺得多半都靠認識人,真正有多懂?懷疑。 第一次碰面,那個顧問直接給我好幾個沒聽過的新供應商名單,甚至還馬上幫忙介紹人。有些廠商,看起來跟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太對味,我又忍不住試探,「你跟這些供應商熟嗎?真的了解我們材料規格嗎?」現場突然安靜了一下,有點冷。他倒是蠻認真講自己的經歷、怎麼累積人脈、每個案子怎麼媒合客戶,像在做業務簡報似的。 後來我私底下去產業群組查詢一些風聲—欸,好像大家都知道他,在圈內真的活動滿勤快的。只是,人脈歸人脈,不見得全部用得到,但至少能找到可以聊聊的人吧…嗯,就這樣,其實已經算幸運了。

這類學習或工作風格量表,坦白說我一直有疑問。公司之前也搞過一次 - 全員要填,我記得那時候心裡蠻不舒服的,壓力來自一種被分類、被貼標籤的感覺。然後其實評完之後麻煩才開始,有些主管直接拿結果來決定誰做什麼事,比如「你偏向感覺型」就拉去做客服,「理論型」全部行政文書都丟給你。老實說,有點隨便,也不太公平吧?人不能多嘗試不同領域嗎? 另外啊,有時候只是一個上午特別悶或者剛好遇到鳥事,就會影響作答內容了,準確嗎?我同事超會辦活動,可是莫名其妙分到分析規劃那類,每次提起來他自己也是一臉無奈。有一種大家被誤解的感覺。而且管理者用這個方法有點方便,把話一說完「這就是你的風格比較適合」整個責任都推掉,事情再怎樣都能塞給你,好像怪不到他的頭上。 真要講科學性,我其實抱持懷疑欸。自己還是比較在乎平常的互動,看每個人真的在現場怎麼處理問題、合作狀況怎樣,不會因為幾題選擇題就下定論。我真的認為,人很難只用這種量表完全定義啦。

所以這個 Piney Mountain Press Server,唉真的說來有點糗,前幾天我自己才手忙腳亂地搞了一回。剛開始開箱那一刻其實滿慌的啦,本來心裡想著該不會步驟超爆多然後哪一步漏掉就要重灌還是怎樣……但結果咧,好像沒有自己嚇自己的那麼誇張。整個流程,大致上就是你解壓縮下載下來那包東西嘛,然後有一些設定檔記得要改,不然就等著出bug,最後還有初始化跑一下那些指令。我差點忘了,要給伺服器適當的權限,不然連執行都跑不起來。 講到這邊突然想到,我中間卡住超久……原因也很蠢欸,是網路延遲害我畫面都沒動作,以為是不是哪個重要東西炸掉了,手心都冒汗。幸好不是只有我在瞎猜,那時群組朋友神救援,一看就發現原來是 proxy 設定問題 - 啊哈,只能說沒有靠團隊真的撐不過去。到頭來全部裝起來、按下啟動,看登入頁乖乖跳出來,老實講,那種成就感蠻爽的,有點莫名其妙地覺得厲害喔!

Arc 換成 Sigma OS,意外沒那麼卡。剛開始還是會想找 Arc 的搜尋欄,然後發現根本不在那裡,有點尷尬。其實我以前挺喜歡 Arc 那種 Workspace 跳來跳去的感覺,很像在很多個專案空間裡散步,但有時頁面一多腦袋會糊掉,說真的也常忘記東西放哪。 換到 Sigma 以後,左邊全部直接攤開給你看,也不用再繞圈圈找工作流了。整體比較直覺吧,好像桌上出現一個很安靜但懂事的小助手,不太煩你。不過前陣子真的老犯手記錯快捷鍵,每次用完都小小碎念一下 - 得重訓腦袋這回事還蠻煩人的。 Sigma 有個地方滿舒服,就是一次就專心處理一件事,不太會被拉走亂搞其他分頁。這氛圍比較乾淨,有點復古味道,可視覺設計又不像舊工具那樣無聊,看久不膩。如果下次公司要討論協作流程,我自己也猶豫,到底推哪個好……但每個人需求其實天差地遠。有點想知道別人習慣怎麼切換,用什麼邏輯分區,比較省力?感覺可以偷學一下他們的方法。

其實現在我人在大學這個Gen AI專題裡面,有時候真的會想,到底是誰說AI有夠夢幻的?剛開始進團隊,全部人都很嗨,就是那種新東西的熱潮感,好像站在浪頭上就能一飛沖天。不過冷靜下來,很快就撞牆。首先資料真的是一個大洞,有些公司資料根本就是死不給,要嘛要簽什麼授權、要嘛丟來檔案格式亂到爆,甚至還會有工程師一直坐在那邊轉檔,就為了一個TXT要變成CSV,可以搞半天。我還記得有次討論模型選型,結果開整場會三分之一都不是在講AI,而是在抱怨怎麼把數據拉乾淨一點,我心裡OS根本不是來做這些雜事的啊。 另外也滿無力的是,系上的老師對AI算不上特別懂,他只能講一些方向和理論,可是真正卡住細節,例如怎麼調API、或者企業到底都用什麼工具,都只能靠自己找。每家公司的方法完全不同,也不能抄他們答案,只能自己拆解。有陣子我們團隊直接決定,不追求什麼完美模組了,就是先做出小demo混過第一關,至少這樣教授跟外面的廠商比較容易看得懂我們在幹嘛,比一直鑽牛角尖好太多。 唉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是這樣覺得?反正我真的覺得Gen AI遠比大家想像中的「神」狀態還普通很多,很常卡關,但也只好一路試一路修,一邊google一邊撿經驗值吧。

前幾天在弄兒子的那台小車,順手升了 ESP32 Core 到 3.0.0,本來只是想讓它跑快一點,沒想到一看說明,新功能其實滿多。藍牙好像變穩定了 - 之前那種有時連到一半突然掉線的問題,現在比較沒遇到,還滿安靜地就過去了。 但也不是什麼都好啦,有個地方差點把我搞瘋。舊版用慣的一些第三方函式庫居然怪怪的,好幾個感測器模組一直不動,我還一度在懷疑是不是線斷還是焊壞,結果搞到最後才發現,其實只是那些套件太舊,要更新版本才正常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,就是所有東西該動的不動,只因為少按一次 update。 花時間慢慢查,不知不覺整個下午就過去了。雖然拖了一點,可一起坐在桌子旁,一邊找解法、一邊碎念,也算是一種陪伴吧。我自己其實玩得比他認真,大概……真的會小孩越大、家長越像小孩吧?這樣也挺有趣的。

之前做跨國專案,有一次跟歐洲那邊的夥伴一起搞一套自動化倉儲,事情真的很妙。本來想說就是貨進倉分流那種例行公事,結果有一天突然某一批貨整個卡死在分流帶上,那畫面直接僵掉。 最開始我還以為是哪個感應器掛了,這種東西以前也遇過啊。結果不是喔,是AI判資料格式搞錯,它把半夜維護工程師登記的維護紀錄也認成訂單,一堆有的沒的訊息直接往下送,然後整條流程就被塞住。講真的,那時候我們全隊開始瘋狂call德國供應商,加班到爆,資源臨時喬來喬去,人家都快睡著了還要線上支援,我自己撐到凌晨四點才勉強把狀況壓下來。 唉,其實像這種鳥事,如果驗證多做幾輪就可以提前發現,但偏偏…每次大家都趕進度想省時間。不知道下次會不會更慘,反正以後一定要囉嗦他們多run幾遍測試,不然真的是小問題隨時能變大災難。有沒有朋友也踩過類似雷啊?其實蠻想聽聽大家的故事哈哈。

其實我一直蠻困惑的啦,大家那種什麼「一起腦力激盪流程」的說法,到底有沒有比較快?我怎麼覺得人多討論,很容易聊到一堆有的沒的,然後本來想快點決定,結果會議比誰都還拖,好像沒個結論就解散…而且,每個工程師私下都有自己的一套步驟,不太可能大家講完之後真的變成同一種方式處理事情吧?會不會只是表面上統一一下,其實各做各的。 還有那個 daily standup,我每次參加都很像在點名啊,有時候根本沒什麼討論空間,一些卡住的地方其實根本沒人在意,講過就這樣帶過。你不覺得這種超形式化流程搞久了,好像就是例行公事,大問題根本也沒解決多少? 說真的,如果一直這樣輪迴下去,專案進度會比較順嗎?還是你們私底下有什麼小秘訣,可以讓那些冷場或是只剩尷尬的場合變好一點?反正我自己每次遇到這種情境,都還是覺得卡卡的,不太能全心相信它真的會讓效率提升…你們那邊到底有啥不同作法嗎?

身分有點複雜,就是那種一直飛來飛去,亞洲歐洲切換得有點頭暈的上班族。然後你知道嗎,我手機裡面大概沒有App我早就迷路幾百次了。Google Maps基本就是必備,每次在米蘭那些奇怪小巷鑽啊鑽,有時候真的快放棄,是它救回來,不然本來要喝的咖啡可能直接泡湯。 Notion…其實也蠻神,用來記各種亂七八糟的會議重點啊、跟誰說過什麼、還有一些想法,就都丟上去。開跨國會議的時候也比較不怕資料跑掉,反正大家看得到就好了。再講到聯絡人這塊,有LINE,也有WhatsApp。有時候日本朋友丟LINE訊息給我,一邊又要顧著土耳其那邊用WhatsApp傳檔案,腦筋就一直切換模式,有點像轉頻道那種感覺吧,但沒辦法,工具不同他們就是不愛統一。 天氣預報是我心頭好,AccuWeather推薦一波。有一次在慕尼黑差點被暴雨打個正著,本來還想硬闖出去多逛幾家店,結果突然收到警示 - 手刀衝進書店乾脆買書消磨時間。呃對,那天買太多小說了,而且原本沒想買,但至少沒變落湯雞(算是收穫?)。 飛機常搭喔,其實TripIt用久很安心,機票啊飯店所有東西通通塞一起,有時晚上臨時查什麼登機門或入住代號,就省很多麻煩,看一眼搞定,也不用一直挖信箱找資料。我覺得,有些App裝在手機上讓生活調性變得靈活超多,各國人的使用習慣有夠不一樣,不同文化好友介紹軟體都各執一詞,所以…多嘗試真的沒什麼損失。 偶爾下載新App之後,就莫名跟外國朋友找到共同語言,比如認識台灣人的朋友,他們狂推Foodie拍照打卡,到哪都先亮相一下食物照,其實滿可愛啦。如果不是因為工作要一直用手機,不見得會花這麼多力氣研究,但現在反而成了一個意外的小興趣,就是每次解鎖不同地區新功能,都像開盲盒一樣好玩。

事件驅動架構這種東西…嗯,老實說我自己遇過滿類似的場景。像我家小孩超愛問問題,前幾天又來一槍:「爸,為什麼電梯要等半天才來?」然後我那時候腦袋一轉,就跟他講非同步處理這個觀念。就…你按樓層那一下,其實只是把訊息丟進去嘛,不是你一按完,電梯就乖乖立刻跑來,它還得判斷、可能其他樓層也有鈴聲,有人上有人下整個大亂鬥 - 系統只能靠「事件」慢慢安排,哪個請求先到、誰該先服務。 這感覺跟我們一家人在客廳看電視差不多吼,有的小朋友忽然衝去冰箱找吃的,媽媽又開始電話點餐,每一件事情根本沒在排隊,有時候撞在一起、結果大家最後還是都搞定了,但就是沒有按照什麼順序馬上反應…其實生活裡面隨便抓都是例子,小孩常常會冒出奇怪的細節,我覺得陪著他們用日常經驗去拆解技術名詞,其實挺好玩的耶。

欸,最近我們系上在聊那種「AI是不是快要取代工程師」的話題,其實每次想到這個都會讓人有點毛毛的啦。然後,有一次下課我就鼓起勇氣去找主任閒聊,坦白說一開始超怕自己講太爛,他會覺得你們年輕人又來亂。但我還是問了:「主任,我們能不能多學一些資料倫理之類,或跨領域合作那種?感覺AI變太快,只寫程式好像一下子就被淘汰耶…」 沒想到主任其實很OK,他直接跟我說院裡早就在規劃新的東西啦,比如工作坊、企業導師那些,「你們如果有想法乾脆主動提案啊」這樣。甚至他還鼓勵我們幾個同學組隊,把需要什麼直接寫出來 - 想要業界的人來分享?可以!只要敢開口。 說真的,我走出辦公室時腦袋一片糊,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優先補哪一塊技術還是軟實力,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光靠學校安排的不夠力。路上邊晃回宿舍邊自言自語,欸,也許以後遇到新東西與其一直猶豫,不如試著主動出擊吧,那種機會應該才是真正值得抓住的叭…

我有兩個小孩,然後嗯…其實講到職場那種「照章辦事」這件事,我心裡還滿有感覺的啦。以前待過一家公司,那時候,他們就很堅持 - 一定要八點打卡,沒有在開玩笑。問題是啊,每天早上送小孩去上學,你真的很難剛好八點卡進來。 所以那段時間,其實不是只有我,幾乎整個部門都很默契地…就順著規定走吧。你會看到一車又一車的爸媽級員工,明明外面交通大塞,他們寧可車子亂停、飛奔下來,就是要先「逼」一下那個機器,再默默溜出去找自己的小孩吃早餐或者聊天啥的。 看起來都有準時打卡對吧,可是說真的,公司最後應該也傻眼,因為工作的效率也沒有變好,就只是多了無奈而已。我同事甚至還開玩笑:「倒不如把這些力氣拿來想點對公司真的有幫助的事,不用硬裝模作樣坐滿那幾個鐘頭。」聽到他這樣講,我其實超認同耶。 欸然後最扯的是,有一次我女兒問我:「為什麼你們大人要玩打卡遊戲?」結果我只能乾笑,跟她說:呃……其實大人的世界,有時候比妳想得還奇怪、還莫名其妙。 不過齁,有時候我們家長,也只能這樣啦 - 反正沒辦法,有些規定你就是得裝乖,被迫演下去…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?

去年工廠那邊一直說要我每天盯數據,Power BI、Tableau都看過,格子超多,看久了頭暈,有時還真沒辦法馬上抓到問題。現在想起來有點煩…當時老闆也是盯得很緊。然後,有次剛好摸到 ChatFactory 這種東西,可以直接像傳 Line 問生產數據。例如你問「昨天夜班哪條產線停最久」,它直接回你細節,不用一頁頁找,也不用調那些欄位條件。 前陣子不是出貨卡住嗎?製造主管就在手機上打「這週為什麼出貨延遲最多」這種問題,結果答案馬上跳出來 - 庫存、失誤率、連機台換模也幫你算好。有時候開會乾脆現場一起問數據聊解決辦法,比以前討論 PPT 時快多了。我是覺得剛開始大家不太習慣少了炫麗圖表啦,但速度真的差很多。工程師如果臨時查品號資料,也不用再等半天或互踢皮球,那感覺就像以前必須翻電話簿和現在隨手搜聯絡人一樣。其實用久了...我有點懷疑以後到底還會不會有人想要回去那種老式儀表板?

欸,這真的有點困擾我。那天電腦課,老師超認真在講組態設定。然後我整個人在想: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分得那麼細?我們平常裝程式,不都是一直下一步、下一步、懶得管那些設定嗎?老實說,有些選項連看都沒看過。但老師就一直強調,每個都要注意一下,甚至預設值最好也動一動。 老實問一句啦 - 真有這麼重要?其實網路上很多人也是全部照預設直接弄啊,好像也沒怎樣不是嗎?不過後來自己摸伺服器的時候,才遇到預設搞壞某些功能,變成奇怪的 bug,又找不到是從哪裡開始出錯的。有點煩但如果是一般人在用,不搞那些進階東西,到底會差多少? 還有,那次被同學打臉,他說其實提前看清楚,是在防未來突然炸掉,也比較好查問題。可是講真的,我還是不太能抓到重點,就是,到底什麼時候真的非改不可?會不會根本就是自己嚇自己,弄了一堆小問題而已啊 - 有人懂這種糾結感嗎

搬來倫敦才發現生活細節一堆小意外,本來超天真的想像:銀行開戶不就走進去、填表、然後簽個名就好,頂多拍照證明一下吧。結果完全不是,現在一切自動化超誇張欸,AI客服問你要不要自拍、還要傳指紋,那個問答流程繞半天,你打過去以為有人會接,其實根本感覺像在跟牆壁講話。 再說NHS線上看診 - 嗯,我是有點懷疑那頭是不是真的有醫生坐在電腦前面看我的留言…每次丟訊息都石沉大海的感覺。科技這東西其實挺省事啦,不過換個角度,每回遇到問題得先找app鑽研半天,要打電話等客服又直接起跳三十分鐘,難怪老一輩常說現在的進步讓人搞得更孤單。 最奇妙的是,一邊用免費通話跟爸媽聊天閒扯,一邊我心裡總是飄過這種疑惑:科技真的把大家連在一起嗎?還是只是新包裝而已,反而每個人離彼此越來越遠了?

有時候跟大家在那邊討論什麼自動化流程,真的很容易一股腦就想「啊這一定要自動,手動不科學」,然後整組人就一直往全自動的方向衝。想想之前拆某個微服務,光是硬要走 CI/CD 結果變成一場災難,部署三次爆炸兩次。後來才發現根本就設定初期沒搞清楚,其實多花五分鐘寫個小文件或是前後端互相多問一句,真的不用繞到自己頭都大。 然後還有人超愛推 AI 工具,他們會說「用 AI 查就好了」那種,但我自己一直偏向先靠直覺跟經驗打底,摸一輪再說啦。因為講認真,有些技術環節怎麼可能問 ChatGPT 就能拿到答案?有點理論沒錯,可是實際下去做會卡的細節十之八九還是在你腦袋裡才找得到。不過偶爾我也會懷疑是不是太落伍,但只要自己碰 side project,把東西摸過一次,你知道—那感覺好像重新充電,很不一樣。 反正信心這件事,也不是別人給的,是得自己摔幾跤慢慢磨。我總覺得換工作、面試什麼那些啊,本質就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有仔細處理每個小 bug,那種一直願意學習跟改善的小細節其實都藏不住。有時候遇到死結,多打一點 Log 啦,不怕丟臉主動問資深同事,一點一滴熬著弄過去其實沒什麼。說真的,只要持續在這條路上,不讓自己停下腳步,好像根本不用擔心落伍吧

射出代工這件事,我以前真的碰過不少,台灣、德國、墨西哥的廠都有合作經驗。其實真的不是報價低就選誰,現場一跑才知道門道多。像德國廠特別在意模具怎麼保存,他們連倉庫都一定是恆溫又防塵,你一去現場,模具上都貼得超整齊,有條碼有檔案什麼的。但墨西哥那邊,有的工廠直接把模具扔進倉庫角落,都沒編號,也沒封起來。然後哪天臨時找不到還算小事,如果表面掉漆或裡面損傷,到時生產良率整個崩,就自己倒大楣。對,那時我們有個新產品就是卡在這種問題,最後根本成品只能修修補補出貨。 品管也不能馬虎啊。像台灣廠滿厲害,每批要交貨前都會附SPC圖,不用自己煩惱太多,一張圖看數據就安心不少。但你去一些剛開不久的新工廠,很容易遇到只給樣品、然後給你漂亮表格,但等真正大量生產品質就亂七八糟。有一次差點全單報銷……我真的是被坑過幾次才懂,只能說,不論人家說得多好聽,你還是得親自去看一下現場狀況,把倉儲問清楚、生產線乾不乾淨摸一圈,有問題記得找窗口直接處理,不麻煩!少一步寧願重複查三遍。 而且,有些東西規範寫再漂亮,都比不上市場流傳的那些教訓來得有效。有些朋友只看文件最後還是踩雷,所以市場上發生過什麼事情大家超愛傳講,也許比SOP更有參考價值……想到這個我忍不住又浮現那次差點全公司熄燈的回憶(啊下次再聊)。

身為家長這件事,嗯,其實每次看到新科技什麼都在變,我腦袋會有點焦慮,擔心萬一哪天小孩問我東西我完全聽不懂要怎麼辦。所以只要有空我就會自己摸點編程,手上碰一碰,不要失去那個動手的感覺。有一次超明顯,小孩的作業問題我以為用 AI 或網路查資料很快就能解決,但說真的,有時沒有自己工程思維還是卡住。 哦對,上次 docker 就爆炸過一次。真的是哪行文件拼錯或順序弄反,就是搞半天。當晚整個人被卡著 debug,到底是哪裡設錯又重新爬文,很靠北但也蠻紓壓的—其實修好那剎那會很爽啦。然後最意外的是,我居然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小經歷,多了機會可以跟孩子聊他學東西的想法。他會吐槽我太慢,但我們兩個討論「怎麼學比較有效」還蠻有趣的。

其實我自己用Streamlit湊UI那陣子,真的有點五味雜陳欸。自定義看起來超自由,但就像拿雙面膠黏東西──黏住了也拔不太掉。有些時候單純想調個色、陰影還是啥小立體感,光弄那一段就可以卡半天,到最後連漂不漂亮都還要打一個大問號。然後AI生圖這件事…坦白講啦,有時候覺得他好像根本沒聽懂我在說啥,一張比一張更離奇。 突然想到,你們團隊README那些文件,是不是很多人直接全丟給Manus去寫?Manus真的懂你們專案裡面每一顆奇怪的參數嗎?我總覺得他產出的內容有種機器人直譯感,很容易miss掉一些開發流程裡面的雷點或討論過的小細節。而且你知道嗎,遇到需要一起修正或紀錄怎麼踩坑的地方,AI生成的版本常常變得亂成一鍋粥,有問題也不知道要找誰幫忙解釋……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? 對了,我一直很納悶,那些waveform動畫,每次花時間加進去,好像除了讓畫面多點動態效果外,到底還能幹嘛啊?有沒有什麼被大家忽略到的實際功能?欸,如果有人研究過拜託跟我說一下!

找模具廠真的不是件小事,尤其自己又不懂這行。其實,當爸媽的壓力在這種細節上特別明顯。之前問了幾間台灣前十名的那種老牌工廠,表面看都很穩重、資歷超久,但朋友卻提醒說,有的設計超厲害可是出貨時間可以拖到讓你發瘋,也有那種技術還沒到位偶爾會弄錯些什麼的小意外。然後售後問題嘛…這塊最麻煩,我一想到萬一東西出了狀況,到底怎麼談才能不吃虧就有點煩躁。 我還認真做了一個比較表,把每家提供的服務、保固全拉出來對一下,其實只是怕一個地方沒看到就踩雷。有時候一直追問細節,好像很怕被騙但又忍不住想要全搞清楚;偏偏如果太阿莎力,心裡又會嘀咕自己是不是會吃暗虧。唉,真的很希望這市場能夠大家都講清楚說明白,不用猜來猜去最好。

欸,其實你講到那種精密零件的外銷包裝,大家都覺得超嚴格,但現場真的就沒你想的這麼教科書啦。之前我們試過不同家的氣墊材料,有些時候真的反而更容易壓壞東西,尤其那種形狀很奇葩、角落一堆凸出來的產品,再怎麼包還是難防…只能說現場工讀生也沒這麼神。 條碼啊、物流系統那些我倒是覺得滿不錯用,可是!前面教育人員超級痛苦好嗎?每一次只要產品換了型號,大家又是一陣混亂,那個誤包搞不好比以前還多,拖到出貨你主管頭都大。然後啊,有些國際買家不是常問「這個包裝安全嗎?」其實很多根本只是例行公事啦,要挑個什麼東西問你,好像他們特別重視。不過遇到卡關常見也不是你的內容物怎樣,有時就是條碼沒貼對、標籤規格怪怪的,結果報關又卡著動不了。 總之我覺得喔,就算流程寫再細,實際操作超容易突發狀況啦,每次看似同樣一批貨,都會遇到新花樣。最後還不是硬著頭皮重新拆開試驗,看哪種方式最能活下來才算數~搞久了其實也習慣了,就是邊做邊修正,比追求「萬無一失」來得務實多了,你懂吧?

上次課堂講到API權限分配,唉,其實我超有感。那時候我也做過一個社團活動管理的小東西,結果就很常為了誰能改什麼資料在吵。有的人一定要把權限分得超細,他可能覺得欄位就該一人負責一項,分出去大家各搞各的。可結果根本就是你今天在改這個欄,我在動那個地方,下場…就是明明同時動作,到底最後要存哪個?比如說,我記得有一次,我改完電話,可隊長又跟著把信箱換掉,那到底資料算誰的才對?這真的會卡好幾天。 啊我其實那時還提出來說可不可以弄個什麼自動合併之類的,但學長好像嫌太複雜,就直接說現在先不用想那些。是不是他想法比較保守還是他怕出狀況,我其實也講不太準。有些時候,也真心不太敢直接講自己的想法,因為一直怕是不是自己誤會大家了…。 然後這種分工方式,到底怎樣才比較OK - 咳,我自己老實講,到現在也還是有點猶豫吧。不知道到底哪種安排真的適合,反正現在想到這還是覺得挺難決定的…

我以前其實也沒想過自己會在板金這行混這麼久,差不多快十年…還記得一開始那些什麼雷射切割啊、折彎參數,根本是看一次就頭大兩倍,有些字完全看不懂在講什麼。有時心裡會偷偷想:「這到底誰真的看懂啊?」 但是過幾年之後發現,好像也沒有想像中可怕,只要你把整個流程,像是一條龍那樣搞熟,其實客製什麼的…會越來越順手。不少客戶問我,到底切割跟折彎哪個比較省?喔這答案真沒那麼死,因為跟你設計那個零件長什麼樣、數量多少很有差。有一次發現,如果設計的時候折一點、接合的零件反而可以變少,結果算起來長遠比較划算。 說真的我跟設計師們也常一起討論,像是那些公差問題、最小孔徑什麼的…很多時候只要前面少改圖一次,後面成本、時間真的是省很大。有時討論著討論著又不知道聊去哪裡,會突然跳去排程怎麼排更有效率,或者是討論客製流程能不能再精簡。反正老實說,這種東西沒那麼難啦,多問、多試,其實適應很快。有點像…慢慢搞懂,自然會比較順。

之前公司那個案子嘛,是我去跟東南亞那邊一間射出成型廠談外包。其實剛開始,兩邊算得都蠻粗的,原本覺得報價應該差不了多少吧?結果不是哦,只是把材料損耗、還有不良率那些數字換一下,整個金額直接變超大一坨。我頭都痛,你懂嗎。 然後,有時真的得拉著每張圖表,一格一格對廠商問。像他們加工程本常拆很細沒錯,可是偶爾又好像忘記瑕疵品要怎麼列進去…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漏算還是故意不講。搞到後來,我乾脆丟自己的excel表問他們,把我要的資料一次列清楚,他們沒給,我就追。這樣結果反而會撈出那種藏在裡面的雜費喔,什麼材料多用掉、還有什麼檢驗退貨那些。 總之就是,如果你想抓預算別怕煩人,要敢問啦。不然等尾款結算,多跳出一筆花費真的只會心很累。

之前有參加一個多媒體應用數學課程的國際教材設計,地點是在歐洲一間大學。那時候資源真的很有限,常常什麼都要自己想辦法。團隊裡的人來自不同國家,每個人學東西的方式差滿多的,這點其實讓我們超容易卡住。有一次討論教材互動性的時候,其實我也不是很懂要怎麼弄,就只好硬著頭皮去找一家教育科技公司,希望他們願意借我們動畫模板用。後來還好,他們真的同意一起合作。 有些細節講真的,我現在回想還是不太會處理,就是怎麼把內容調整到大家都能接受、能懂這件事,有時溝通就一直在繞圈子,搞得很累。不過最後,課程內容總算是生出來了,那種完成後的感覺真的是...嗯,很不一樣,也有點難形容啦。有時跟朋友聊到,都還是會突然冒出,如果當初再多給點資源,不知道又會變成怎樣?

More Popular Tags:

掌握大眾關注焦點,編輯團隊推送時事話題,邀請民眾共同討論、分享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