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SPC用在提升CNC重複精度,其實我自己現場試過幾回,老實說,刀補那邊常常很不直觀。像±0.005mm到底怎麼抓?手感嗎?儀器算嗎?現場很多時候SOP根本講不明白。大家應該有碰過類似卡住的時候吧……反正就是一直調一直驗,有時還是不確定是刀的問題還是機台還是根本量測出錯。唉,偶爾覺得寫流程的人是不是沒真的待過現場。 Oct 25
搬來倫敦才發現生活細節一堆小意外,本來超天真的想像:銀行開戶不就走進去、填表、然後簽個名就好,頂多拍照證明一下吧。結果完全不是,現在一切自動化超誇張欸,AI客服問你要不要自拍、還要傳指紋,那個問答流程繞半天,你打過去以為有人會接,其實根本感覺像在跟牆壁講話。 再說NHS線上看診 - 嗯,我是有點懷疑那頭是不是真的有醫生坐在電腦前面看我的留言…每次丟訊息都石沉大海的感覺。科技這東西其實挺省事啦,不過換個角度,每回遇到問題得先找app鑽研半天,要打電話等客服又直接起跳三十分鐘,難怪老一輩常說現在的進步讓人搞得更孤單。 最奇妙的是,一邊用免費通話跟爸媽聊天閒扯,一邊我心裡總是飄過這種疑惑:科技真的把大家連在一起嗎?還是只是新包裝而已,反而每個人離彼此越來越遠了? Oct 25
有時候跟大家在那邊討論什麼自動化流程,真的很容易一股腦就想「啊這一定要自動,手動不科學」,然後整組人就一直往全自動的方向衝。想想之前拆某個微服務,光是硬要走 CI/CD 結果變成一場災難,部署三次爆炸兩次。後來才發現根本就設定初期沒搞清楚,其實多花五分鐘寫個小文件或是前後端互相多問一句,真的不用繞到自己頭都大。 然後還有人超愛推 AI 工具,他們會說「用 AI 查就好了」那種,但我自己一直偏向先靠直覺跟經驗打底,摸一輪再說啦。因為講認真,有些技術環節怎麼可能問 ChatGPT 就能拿到答案?有點理論沒錯,可是實際下去做會卡的細節十之八九還是在你腦袋裡才找得到。不過偶爾我也會懷疑是不是太落伍,但只要自己碰 side project,把東西摸過一次,你知道—那感覺好像重新充電,很不一樣。 反正信心這件事,也不是別人給的,是得自己摔幾跤慢慢磨。我總覺得換工作、面試什麼那些啊,本質就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有仔細處理每個小 bug,那種一直願意學習跟改善的小細節其實都藏不住。有時候遇到死結,多打一點 Log 啦,不怕丟臉主動問資深同事,一點一滴熬著弄過去其實沒什麼。說真的,只要持續在這條路上,不讓自己停下腳步,好像根本不用擔心落伍吧 Oct 25
射出代工這件事,我以前真的碰過不少,台灣、德國、墨西哥的廠都有合作經驗。其實真的不是報價低就選誰,現場一跑才知道門道多。像德國廠特別在意模具怎麼保存,他們連倉庫都一定是恆溫又防塵,你一去現場,模具上都貼得超整齊,有條碼有檔案什麼的。但墨西哥那邊,有的工廠直接把模具扔進倉庫角落,都沒編號,也沒封起來。然後哪天臨時找不到還算小事,如果表面掉漆或裡面損傷,到時生產良率整個崩,就自己倒大楣。對,那時我們有個新產品就是卡在這種問題,最後根本成品只能修修補補出貨。 品管也不能馬虎啊。像台灣廠滿厲害,每批要交貨前都會附SPC圖,不用自己煩惱太多,一張圖看數據就安心不少。但你去一些剛開不久的新工廠,很容易遇到只給樣品、然後給你漂亮表格,但等真正大量生產品質就亂七八糟。有一次差點全單報銷……我真的是被坑過幾次才懂,只能說,不論人家說得多好聽,你還是得親自去看一下現場狀況,把倉儲問清楚、生產線乾不乾淨摸一圈,有問題記得找窗口直接處理,不麻煩!少一步寧願重複查三遍。 而且,有些東西規範寫再漂亮,都比不上市場流傳的那些教訓來得有效。有些朋友只看文件最後還是踩雷,所以市場上發生過什麼事情大家超愛傳講,也許比SOP更有參考價值……想到這個我忍不住又浮現那次差點全公司熄燈的回憶(啊下次再聊)。 Oct 25
身為家長這件事,嗯,其實每次看到新科技什麼都在變,我腦袋會有點焦慮,擔心萬一哪天小孩問我東西我完全聽不懂要怎麼辦。所以只要有空我就會自己摸點編程,手上碰一碰,不要失去那個動手的感覺。有一次超明顯,小孩的作業問題我以為用 AI 或網路查資料很快就能解決,但說真的,有時沒有自己工程思維還是卡住。 哦對,上次 docker 就爆炸過一次。真的是哪行文件拼錯或順序弄反,就是搞半天。當晚整個人被卡著 debug,到底是哪裡設錯又重新爬文,很靠北但也蠻紓壓的—其實修好那剎那會很爽啦。然後最意外的是,我居然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小經歷,多了機會可以跟孩子聊他學東西的想法。他會吐槽我太慢,但我們兩個討論「怎麼學比較有效」還蠻有趣的。 Oct 24
其實我自己用Streamlit湊UI那陣子,真的有點五味雜陳欸。自定義看起來超自由,但就像拿雙面膠黏東西──黏住了也拔不太掉。有些時候單純想調個色、陰影還是啥小立體感,光弄那一段就可以卡半天,到最後連漂不漂亮都還要打一個大問號。然後AI生圖這件事…坦白講啦,有時候覺得他好像根本沒聽懂我在說啥,一張比一張更離奇。 突然想到,你們團隊README那些文件,是不是很多人直接全丟給Manus去寫?Manus真的懂你們專案裡面每一顆奇怪的參數嗎?我總覺得他產出的內容有種機器人直譯感,很容易miss掉一些開發流程裡面的雷點或討論過的小細節。而且你知道嗎,遇到需要一起修正或紀錄怎麼踩坑的地方,AI生成的版本常常變得亂成一鍋粥,有問題也不知道要找誰幫忙解釋……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? 對了,我一直很納悶,那些waveform動畫,每次花時間加進去,好像除了讓畫面多點動態效果外,到底還能幹嘛啊?有沒有什麼被大家忽略到的實際功能?欸,如果有人研究過拜託跟我說一下! Oct 24
找模具廠真的不是件小事,尤其自己又不懂這行。其實,當爸媽的壓力在這種細節上特別明顯。之前問了幾間台灣前十名的那種老牌工廠,表面看都很穩重、資歷超久,但朋友卻提醒說,有的設計超厲害可是出貨時間可以拖到讓你發瘋,也有那種技術還沒到位偶爾會弄錯些什麼的小意外。然後售後問題嘛…這塊最麻煩,我一想到萬一東西出了狀況,到底怎麼談才能不吃虧就有點煩躁。 我還認真做了一個比較表,把每家提供的服務、保固全拉出來對一下,其實只是怕一個地方沒看到就踩雷。有時候一直追問細節,好像很怕被騙但又忍不住想要全搞清楚;偏偏如果太阿莎力,心裡又會嘀咕自己是不是會吃暗虧。唉,真的很希望這市場能夠大家都講清楚說明白,不用猜來猜去最好。 Oct 24
欸,其實你講到那種精密零件的外銷包裝,大家都覺得超嚴格,但現場真的就沒你想的這麼教科書啦。之前我們試過不同家的氣墊材料,有些時候真的反而更容易壓壞東西,尤其那種形狀很奇葩、角落一堆凸出來的產品,再怎麼包還是難防…只能說現場工讀生也沒這麼神。 條碼啊、物流系統那些我倒是覺得滿不錯用,可是!前面教育人員超級痛苦好嗎?每一次只要產品換了型號,大家又是一陣混亂,那個誤包搞不好比以前還多,拖到出貨你主管頭都大。然後啊,有些國際買家不是常問「這個包裝安全嗎?」其實很多根本只是例行公事啦,要挑個什麼東西問你,好像他們特別重視。不過遇到卡關常見也不是你的內容物怎樣,有時就是條碼沒貼對、標籤規格怪怪的,結果報關又卡著動不了。 總之我覺得喔,就算流程寫再細,實際操作超容易突發狀況啦,每次看似同樣一批貨,都會遇到新花樣。最後還不是硬著頭皮重新拆開試驗,看哪種方式最能活下來才算數~搞久了其實也習慣了,就是邊做邊修正,比追求「萬無一失」來得務實多了,你懂吧? Oct 24
上次課堂講到API權限分配,唉,其實我超有感。那時候我也做過一個社團活動管理的小東西,結果就很常為了誰能改什麼資料在吵。有的人一定要把權限分得超細,他可能覺得欄位就該一人負責一項,分出去大家各搞各的。可結果根本就是你今天在改這個欄,我在動那個地方,下場…就是明明同時動作,到底最後要存哪個?比如說,我記得有一次,我改完電話,可隊長又跟著把信箱換掉,那到底資料算誰的才對?這真的會卡好幾天。 啊我其實那時還提出來說可不可以弄個什麼自動合併之類的,但學長好像嫌太複雜,就直接說現在先不用想那些。是不是他想法比較保守還是他怕出狀況,我其實也講不太準。有些時候,也真心不太敢直接講自己的想法,因為一直怕是不是自己誤會大家了…。 然後這種分工方式,到底怎樣才比較OK - 咳,我自己老實講,到現在也還是有點猶豫吧。不知道到底哪種安排真的適合,反正現在想到這還是覺得挺難決定的… Oct 23
我以前其實也沒想過自己會在板金這行混這麼久,差不多快十年…還記得一開始那些什麼雷射切割啊、折彎參數,根本是看一次就頭大兩倍,有些字完全看不懂在講什麼。有時心裡會偷偷想:「這到底誰真的看懂啊?」 但是過幾年之後發現,好像也沒有想像中可怕,只要你把整個流程,像是一條龍那樣搞熟,其實客製什麼的…會越來越順手。不少客戶問我,到底切割跟折彎哪個比較省?喔這答案真沒那麼死,因為跟你設計那個零件長什麼樣、數量多少很有差。有一次發現,如果設計的時候折一點、接合的零件反而可以變少,結果算起來長遠比較划算。 說真的我跟設計師們也常一起討論,像是那些公差問題、最小孔徑什麼的…很多時候只要前面少改圖一次,後面成本、時間真的是省很大。有時討論著討論著又不知道聊去哪裡,會突然跳去排程怎麼排更有效率,或者是討論客製流程能不能再精簡。反正老實說,這種東西沒那麼難啦,多問、多試,其實適應很快。有點像…慢慢搞懂,自然會比較順。 Oct 23
之前公司那個案子嘛,是我去跟東南亞那邊一間射出成型廠談外包。其實剛開始,兩邊算得都蠻粗的,原本覺得報價應該差不了多少吧?結果不是哦,只是把材料損耗、還有不良率那些數字換一下,整個金額直接變超大一坨。我頭都痛,你懂嗎。 然後,有時真的得拉著每張圖表,一格一格對廠商問。像他們加工程本常拆很細沒錯,可是偶爾又好像忘記瑕疵品要怎麼列進去…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漏算還是故意不講。搞到後來,我乾脆丟自己的excel表問他們,把我要的資料一次列清楚,他們沒給,我就追。這樣結果反而會撈出那種藏在裡面的雜費喔,什麼材料多用掉、還有什麼檢驗退貨那些。 總之就是,如果你想抓預算別怕煩人,要敢問啦。不然等尾款結算,多跳出一筆花費真的只會心很累。 Oct 23
說到AI流程自動化,我老實講心裡有點毛毛的,你們也會嗎?什麼API整天一直連接,有時真的看得頭很痛,搞不懂到底是變方便還是自己找麻煩。有時候我就在想,真的有這麼必須嗎?如果有人直接丟給我一個簡單的例子,像是那種一鍵啟動、五分鐘就能試完的小工具,不用教學文那種長篇大論,我才比較會想玩玩看啦。要是真的省到時間、事情跑起來順,我才會相信啊。現在都是一直講「很厲害」,但…感覺光連線設定就快瘋掉了。你們有人試過哪些真的好用又不太複雜的嗎? Oct 22
說實在,那次找台灣一家有名的模具廠做埋射,流程都按SOP跑沒錯,可是細節還是出現幾個卡關。有些東西講歸講,落實就會怪怪的。 然後設計費跟製造費這種,有時殺價太猛,反而事情會開始亂掉。我不是要批評誰,就是單純覺得,如果溝通跟確認能夠更直接一點不是比較好?當初對方報價寫得不夠清楚,我自己差點踩雷。真的多問幾句,多花一趟時間現場看,比起省那一點點錢來得有保障。 Oct 22
之前有參加一個多媒體應用數學課程的國際教材設計,地點是在歐洲一間大學。那時候資源真的很有限,常常什麼都要自己想辦法。團隊裡的人來自不同國家,每個人學東西的方式差滿多的,這點其實讓我們超容易卡住。有一次討論教材互動性的時候,其實我也不是很懂要怎麼弄,就只好硬著頭皮去找一家教育科技公司,希望他們願意借我們動畫模板用。後來還好,他們真的同意一起合作。 有些細節講真的,我現在回想還是不太會處理,就是怎麼把內容調整到大家都能接受、能懂這件事,有時溝通就一直在繞圈子,搞得很累。不過最後,課程內容總算是生出來了,那種完成後的感覺真的是...嗯,很不一樣,也有點難形容啦。有時跟朋友聊到,都還是會突然冒出,如果當初再多給點資源,不知道又會變成怎樣? Oct 22
詐騙電話這種東西,嗯…突然想到,大學那時候我也碰過一次讓我嚇出冷汗。突然有個電話打來,說是銀行的,語氣超急,好像什麼大事要發生一樣。說什麼我的帳號有問題,要我馬上處理,不然會很慘這樣。其實當下真的有一點慌,腦袋空白,但還好,那時候學校剛好辦過一場詐騙電話模擬演練。我還記得有去上,那場老師會假扮詐騙集團成員,讓大家實際接電話,練習怎麼應對。有教到一些蠻實用的招,比如對方一急你就不要慌、然後要丟幾個關鍵問題回去、千萬不要馬上報出自己的資料。 所以那次我硬是讓自己冷靜了一下,就反問對方一些細節。他答得有夠模糊,而且一直催我快點動作。那種感覺很怪,我就直接掛電話了。之後我還特地上網查了一下那組號碼,其實看到是詐騙才徹底放心下來。現在想起來,要不是之前參加那個模擬訓練,我可能真的傻傻照做了。 不過自從那次以後,我對陌生電話變得很神經質,只要語氣怪怪、開口就是事情很急的我都會超警覺。有點小心眼也沒關係吧,比起受騙總好。有時候覺得這種訓練真的超級重要,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能多參加。不然現在這些詐騙手法都太花招百出了,一不留神就被捲進去。講真的,遇到奇怪電話能多留個心眼真的差很多啦。 Oct 21
我最近在跟一些學長姐閒聊AI對找工作有多大影響,結果大家居然都異口同聲說,面試前如果有用AI練習的話,整個表現真的會差很遠耶。有點想問一下,你們平常有在用什麼好用的AI模擬面試工具嗎?還有啊,除了比如專業能力什麼的,大家自己平常最在意的是哪種軟實力?講個認真的,感覺這些東西好像都是一堆書上不太會教、但面試時學長姐都超級看重的小細節欸。想聽你們的心得啦~有推薦直接丟給我的那種也可以,反正最近看到一堆新東西,人腦快爆炸了。 Oct 21
那天突然接到那種語氣很急的電話,說自己是銀行人員,還直接問我要帳戶那些東西。老實講,當下真的有一秒愣住,就腦袋空白、手都要去拿錢包了。還好之前跟孩子聊過詐騙的事情,那種「欸等等,這裡怪怪的」反應就會自動跳出來。我反問他一些細節,他聲音立刻就閃爍不堪,感覺整個套路被看穿。 家裡的小孩也知道這件事後更謹慎,一聽到陌生號碼,都先來問我或自己多想兩步。有時候其實小朋友聽大人在聊天,例如順口舉一下剛看到的社會新聞,他們就偷學起一點警覺心。詐騙真的是越來越多花樣,不僅我們大人得防著,小朋友甚至長輩也是,很怕某天一通電話又讓誰差點掉進陷阱。所以只要生活中想到什麼相關例子,我現在都懶得美化了,就是直接講給他們聽 - 哪怕只是幾句話,也可能在關鍵時候救命。 Oct 21
有件事還一直記得。那時在醫院實習,剛好遇到他們上線AI病歷系統,大家都覺得很先進,用了會比較省麻煩。可是有次真的覺得誇張,醫生只想補一句話,結果AI自顧自冒出一大串,好像小說在那邊演劇情。還寫了一堆關於氣喘的診斷,問題是現場完全沒人提這個啊。工程師重播錄音找「氣喘」兩個字,就是沒有。那時候才發現原來是模型自己想太多,聽到「順便加個開關」就直接腦補暴走。後來只好硬塞字數上限,把這種內容擋下來。說真的,如果醫生沒發現,萬一被當成正式紀錄還不知道會怎樣爆炸…AI再厲害,有時候真的不能太信任它亂跑。 Oct 20
說APS這個詞出現在我們家,真的都不是我主動去問的啦。就單純,我老公他在工廠那邊做事,每天回來飯桌上碎念他們產線這個沒效率、那個人力又調不過來。我原本只知道他天天盯著一堆Excel表格,然後忽然某天說公司打算升級系統,要弄什麼MES、APS進來。老實講,我心裡第一個感覺就是,有必要嗎?真的能變多厲害還是只是換了包裝? 像他最常講的BOM,我每次問BOM到底啥意思,他解釋半天,但反正我記得只要那張料單有錯,後面交貨就會出現亂七八糟的問題,好像有時甚至三成以上訂單都會受影響。你說新系統如果基本品號錄進去都搞錯,不還是一樣白搭?搞成到時候誰都不敢信系統。 然後老師不是會跟大家講很多精密算法,什麼找瓶頸啦、OEE計算那些,但現場就那幾個人要忙產線還要填數據,他們真有辦法照規定五天內全數據整理好?是不是太理想了點?反正我自己想像現場應該還是先忙手上的工作比較多。 再有啊,他們每次預演混線切換、模擬產能時都很厲害,PPT畫得好像事情都很簡單,但到實際工廠又遇到一堆機台突然壞掉,或臨時主管又加塞訂單,每次遇到這種狀況再高級的系統好像也沒用,就是一團亂。 所以啊,有時我就在想,到底是不是把東西弄得太複雜,反而大家最後還是回頭自己用Excel救急,這樣花錢花時間升級,到頭來真的划算嗎?感覺好像還沒找到答案欸。 Oct 20
多媒體應用數學課?說真的我一直很難全心投入。那時候遇到一門上課方式很不一樣的數學課,主打互動影片還有動畫之類的,每個單元都配好幾段看起來很高級的素材。一開始會覺得:哇這種上法也太炫,第一次看還挺興奮,可是越看內容越花,重點在哪有時候變得亂糟糟,有些橋段根本就是一堆音效特效一起轟炸你腦袋。 然後遇到老師想放影片但系統又卡住,那種無奈感,直接空轉十五分鐘超尷尬。每次明明下定決心想把數學聽懂,卻被這些技術問題搞沒耐心,其實滿挫折。同班朋友也不是沒有人喜歡那一套,好像有人看到動畫思路比較清楚。但我自己……大概還是傳統派吧?紙本、鉛筆,就是慢慢寫題目才能鎖定要點。 複習就更明顯了。考前如果要回頭複查某個觀念,用影片真的爆炸痛苦。一直拉時間軸找關鍵畫面,有時想回去看之前步驟,不知哪段才是正解,每次快轉快到發火,比起來拿書出來翻兩下超快。所以啦,我也不能說多媒體完全廢物,有時看過一次動畫印象會深刻,可整體講還是覺得 - 學數學就不要繞圈子,多試幾題扎實很多,那些酷炫設計反而讓人分心拖慢腳步。 Oct 19
欸,最近手機上那堆APP,真的快被搞瘋。呃……我算是軟體這行有點年資的人吧,反正七八年跑不掉啦,然後…真的一大堆東西用不到還硬塞在那裡,你懂嗎?就,那些刪不掉的爛APP一直出現在桌面,看了會覺得心情很煩。有時候只是想寫個筆記,也不知道自己圖示到底擺哪去,要連續點三四次才找到 - 講白了蠻可笑的,但又每天都發生。 唉,所以我後來也懶了。桌面就只留十個左右最順手的APP。像Launchpad Search那種工具嘛,我自己蠻常用。這樣說,有沒有人也是這樣玩極簡?好奇你們選要留哪些、淘汰哪些,到底依據是什麼啊? 嗯還有,其實中間發現幾個真的是救星。例如Echo Equalizer…音樂聽起來可以差很多,上下班通勤心情會穩一點。AInput那種自動糾錯鍵盤也蠻好用啦,至少每次少幾個錯字,不然老打錯超不爽耶。另外Delta Emulator—老實說,我偶爾就愛翻舊遊戲來玩,它完全沒廣告,用起來很乾淨。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覺得偶爾懷舊一下對生活有幫助嗎?或者根本無感? 再亂問一個啦:你們私密APP會特別藏嗎?像裝成計算機、日曆假裝一下那些,不太確定哪種偽裝最方便。如果有誰有心得,可以偷偷分享給我看看。我是真的滿想聽大家怎麼整理或隱藏自己的手機生活,有什麼習慣推薦嗎? Oct 19
其實我那天才跟小孩邊吃飯邊聊到最新的人形機器人,新聞一直在報嘛。當爸媽的,好啦講真的還是會有一些疑問卡心裡 - 你看,一下子中國那邊一直拚便宜,什麼價格砍到見骨;然後西方又是說技術比較前面,到底最後贏面會是哪一邊?我自己也會亂想啊,比如像比亞迪或特斯拉這種大牌子突然轉做機器人,就覺得他們的氣勢超夠,但現實工程應該超難的吧,說信心十足可是......你真的跳進來才知道是不是水很深。 還有講到讓這些機器人直接進工廠,不是最近新聞老在喊快了、快了,就差臨門一腳?嗯,可問題是我們公司工廠自動化那麼久了,每次設備升級還不是都要派人去盯修,而且越新越複雜,有狀況人還是得第一線進場 - 要是以後換成新型的機器人,有毛病是不是更頭痛?你看演算法啊、微型馬達什麼電子皮膚,名字都帥啦,可普通公司要像換水壺一樣用這些新科技,我真的懷疑會不會噱頭成分更多。 然後我又怕大家最後變成為了便宜搞促銷戰,只追求低價拼到底 - 真正那種人的靈活,還有判斷力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學給機器呢?想一想還真的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啦。你們咧,有沒有同感?還是其實大家都看好哪一家? Oct 18
前陣子想到一件事,就是以前在科技這行混的時候,職涯的問題不是都直接去問某個資深同事嗎?坦白講,一開始聽到什麼「電子職業規劃師」,真的心裡還是有點排斥,好像哪裡怪怪的。然後,反正有一次我跟一個比我年輕不少的同事聊職涯,他突然拿手機給我看一個APP - 那種會根據你之前做過什麼、學過什麼自動推薦職涯路線的工具。竟然還能分析市場趨勢,給你一些很個人化的建議,這功能其實蠻妙的。 可是,我有時候會覺得,嗯...用這種電子工具,會不會少掉一點那種人和人之間直接聊天的溫度?還是只是我老派?不過可能現在年輕人反而比較喜歡這種數位的東西吧?我是覺得偶爾還是找老朋友面對面聊比較舒服,真的。可是說穿了,科技好像真的把很多習慣都慢慢換掉了。你們會怎麼選?還是其實覺得沒差? Oct 17
其實最近飛去歐洲的時候,真的有點焦慮,一直怕航班又變動什麼。Flighty 拿來追蹤班機資訊,感覺像隨時都有人盯著行程一樣,前前後後幫我解決不少臨時狀況。我現在覺得,有這個 app 不用猛刷新 email 通知,那種安心感怪怪的,很好。 回程等飛機超悶,就想說手機拿出來翻一下,忽然發現 Delta Emulator 可以直接玩以前 Game Boy 的那種遊戲欸。開下去那一瞬間好像回到國小下午,我差點笑出聲,其實周圍環境吵不吵都無所謂了,只剩下畫面跟音樂在腦袋裡打轉。iPhone 到底還可以裝多少奇怪功能,以前怎麼沒想到會變得這麼萬用,好笑又有點不可思議。 Oct 17
那天晚上,快期中考了,腦子亂七八糟,乾脆直接打開AI問問題。反正再翻PTT什麼、知乎、那堆課本,整個效率都…不曉得耶,真的沒AI快。問一問就懂了,省下來的時間多到有點嚇到。 可是有些同學還是會說,「你不擔心AI給錯答案嗎?」唔,我其實會去查啦,不會全部照單全收。但有時AI真的很像朋友,回覆超和善,講話很暖…這就,有時候人會不小心變得依賴起來。只是冷靜下來想,它也沒在乎你情緒嘛,安慰那些,其實只是排字。雖然是這樣,可是那句話出現的當下,好像有用就是事實XD。 然後偶爾也會腦補,如果AI真有在關心我,下雨天還提醒「帶傘喔」,感覺好像很好笑又溫馨。但說穿了,它就是預測你想聽什麼,不在乎你身體怎樣啊,根本沒差我感冒不感冒。有點怪,但這種幻想還滿好玩的。 Oct 17
說真的,每次講到網路客服,內心都浮現一堆複雜的情緒。前陣子為了搬宿舍,繳水電的時候,超烏龍,金額亂七八糟的,然後我就天真的跑去線上問客服。結果,那根本機器人在跟我互動吧?丟什麼問題都像在繞圈圈,而且到頭來還是給我一串電話號碼,要我自己再打去。很無語。然後好死不死,一直打那個客服專線,每次都是同一首音樂在輪播,真的可以參加猜歌比賽等級的熟悉,但重點是永遠沒人接,真的超煩! 然後莫名會想到,現在我們用WhatsApp或是LINE跟家人聊天、開視訊,要多快有多快,點一下秒連,大家都像黏在一起一樣。不像那些永遠打不通的客服專線,簡直就是不同宇宙的人生啊。 欸但說回來,搬家以後其實生活質感有提升耶。書不用扛來扛去,全都放電子書裡面要看隨時看,晚上也不用被電視頻道綁著追劇,直接Netflix滑滑就開播,以前那種死守電視時間的日子根本回不去了。 不過,講了這麼多,現在生活雖然說真的輕鬆很多,但面對這種「現代化」的客服體驗,每次都還是會忍不住內心翻個大白眼。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? Oct 16
我現在大三,唸電子工程。前一陣子學校辦那個半導體產業論壇,我原本只是想說去聽聽看,結果意外有點收穫。講者直接聊印度這幾年在衝半導體,有夠積極的。真的蠻多國際公司,好像台積電、Intel那種都盯著印度市場看。 現場有個學長問:「需要什麼技能?是不是會寫程式就好?」台上大佬很坦白啊,直接說設計、材料、製程三個都超缺人。不只這樣啦,如果你會AI或者熟EDA工具,也是被瘋狂搶。感覺現場有幾位同學一聽完就跑回去查印度政府到底給了什麼激勵,他們就很興奮一直討論機會爆炸多。 可是...他們自己也承認啦,就算人才數量很多,但整體跟世界比還是差距,所以才一直有人才大戰那種感覺。 老實講我那天回來之後也動心想實習欸。有時候覺得現在產業真的變太快,課堂上的內容可能不太夠用,也許要靠自己再找資料或練更多技能才行。我滿期待接下來五年,看哪一天能用到那些東西。 Oct 16
我家那個國中生,最近他在學校報告,超誇張欸,他根本沒碰 Excel,直接上網找了個什麼 AI 助理網站,把數據分析全部搞定。老實說當下我是又傻眼又有點羨慕。像我們以前工作時啊,每一個 Excel 公式都要自己慢慢敲、圖表做出來也常常調半天才順眼,他現在是直接跟 AI 說一句話,就幫你跑完分組還自動產生報表寄去給老師。我想傳統那些一大堆複雜的軟體啦、按鈕選單還有說明書什麼的,真的越來越少人在用了吧。 而且,小孩還一直跟我講,以後 SaaS 那種每個平台各自為政的狀態應該不會繼續了。他們這代期待的是一種很帥氣那種無縫整合,反正以後各式各樣的事情你都叫 AI 代理人弄就對,例如提醒交作業、幫忙整理課表,你甚至連午餐要吃什麼或訂不訂飲料都可以讓它處理掉。 講到這,其實我自己前陣子在報帳,也試著用了一下智能代理人的東西。就把資料丟進去,它直接掃發票和明細,自動分類好。但其實,我偶爾還是會想:欸這些 AI 背後到底怎麼跑的?我們平常誰真的去管後台?以前學很多寫程式語言可能現在沒啥市場感覺。有時候想想這樣子的轉變其實蠻衝擊,小孩成長環境完全換新,我也是...只能邊看邊摸索吧。 Oct 16
有陣子跟新加坡、台中的板金廠一起搞合作,老實說最讓人頭大的就是那種小地方沒講清楚。像孔位只要有一點偏差,出貨就直接卡住,然後又要再來回問。其實如果大家乖乖用cloud tool一起對,就不用再那邊猜來猜去。有時候真的覺得 - 省這個麻煩不是更輕鬆嗎… Oct 15
之前我跟歐洲那邊合作CNC Dowel Pin,那經驗現在想起來還蠻有趣的。他們其實很在意複合加工的精度,欸,我記得當時還特地翻了很多以前整理過的數據資料,打算去說服他們。然後啦,有一段卡在成本怎麼壓都下不去,現場整個超焦躁。對了,我也順便推薦了幾款那種小道具,就是小地方改良但效果其實蠻顯著。結果最後材料的成本居然省了一大筆,大家都蠻驚訝,講真的,看著那些報表突然變好看,有點莫名成就感。 Oct 14
天啊我超有共鳴!!!之前在歐洲住的時候,我家那個抽屜,真的快被舊手機、各種雜七雜八的線塞爆了,你懂嗎?而且想要回收這些電子垃圾,流程還比台灣複雜!不是隨便丟就好,是要跑去指定地點、還要查清楚他們什麼時候開放,你拖個幾天就會整個忘記😂 然後我那群德國朋友也是,他們一直說什麼「都市礦脈」很重要啦,叫大家資源循環利用,但你跟他們聊到分類,他們馬上臉垮掉哈哈哈,每個人都一副「超煩欸,我再考慮一下好了」那種感覺!其實全世界大家對這件事都差不多懶啦~ Oct 12
現在一堆社團都在喊用AI找地點啦,不過我之前玩OSINT challenge遇到一個圖像追蹤題,突然覺得 - AI到底真有那麼神嗎?Grok或ChatGPT丟圖,感覺還蠻常在亂猜的欸,要不是直接認一個超明顯地標,不然就看到某個路牌,然後直接硬拗那是某某城市這樣。說真的,衛星圖很酷沒錯,可有時還不是得靠Open Street Map自己慢慢點,人工對反而還比較準。然後像Bellingcat工具超多,但我覺得靠人慢慢比、丟一堆人下去找,有時還真的很有效。再怎麼高級的數位化分析,看起來有夠科技感,但旁邊那些Telegram或藍天聊天室,沒人幫忙討論還是一樣卡死。有的線索AI真的沒轍,感覺還是人跟機器要一起來,怎麼搭配好像現在大家都還在亂試,不曉得你會不會也有這種感覺... Oct 10
欸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Aave x Arbitrum超便宜很方便耶,我那天自己用的時候,嗯...反正我就只是想丟一點USDC進去試試看,結果那個橋直接卡超久,等了一個小時才過去,然後手續費好像也多付一堆,有點莫名其妙。然後不是說什麼小額沒風險嗎?我感覺根本還是會被清算吧,小金額的人壓力根本不比大戶輕鬆多少。唉,其實這種東西應該多做教學或是什麼手續費補貼吧,要不然一般人哪受得了,搞一次下來可能直接被勸退。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,其實經驗沒有大家講得那麼順?我在想,是不是應該丟個case出來,問問社群有沒有資源可以一起把這體驗修好啊。 Oct 10
欸我真的要講,最近在美國跟其他國家同事聊天,話題每次都飆到AI助理上 - 超級有感觸!蘋果嘛?大家還記得iPhone跟Siri啦,可是現在大家手機一解鎖不是在玩Gemini就是各種OpenAI工具,Siri根本被丟到哪去了,有些人甚至連怎麼叫出Siri都忘光光,你們身邊是不是也這樣?! 我自己觀察,大家對Siri的印象卡死在「只能設鬧鐘問天氣」這種超陽春功能吧,中文互動那更扯──隨便問他什麼很可能回一句「抱歉,我不太明白你的問題」。老實說,假如蘋果真的直接砍掉這品牌,換全新AI上來,不知道會不會有機會重新崛起?Google都能直接說再見了欸,他們連自家助理也勇敢退場了,用戶其實一直在等那種生活感爆表、不用查奇怪指令表的新玩意好嗎! 說真的,我一直很好奇,現在的AI到底是在進步還是退步啊?怎麼反而越來越多奇怪口令要記,到底誰還願意繼續黏著這些傳統助理啦。我自己差不多已經不靠Siri辦正事了,有沒有那種完全死忠粉?或者你們早已經換陣營,全靠Gemini或其它神器了?! Oct 10
老實說我每次看到大家很在意CNC加工的精度提升,然後流程又照SOP校正一遍又一遍,真的蠻佩服,但也忍不住想吐槽一下😂。嗯,你說數據很漂亮沒錯,但現場其實狀況一多根本管不到啊!像最近才遇過那種原料換批、然後突然停個電 - 你前面辛苦調整半天,好像就白忙一場。說到Toyota要做到±0.005mm那種等級,我私心懷疑啦,是不是都挑完美條件下做出來的?誰保證機台一直能撐得住呀~ 其實SOP當然有它重要性,不過舉例刀補還有SPC(統計製程管制)這些標配功能啦,老話一句,只靠這兩套搞99.7%重複精度,好像想得太簡單了…對吧?有時甚至感覺自己差點淪為數字工匠。喔還要說的是,那些強調機台夠準什麼的,可是不同的人員習慣天差地遠!不只設備,現場很多環節都是人搞砸XDD。 嗯,其實想講,每次大家專注流程制度優化也是好事,但是一直Push新技術和更細標準,不如真的花時間深挖一下現場那些「小毛病」和操作者的小盲點。有時候你修好了幾組參數,一轉頭另外一邊卻又冒出莫名奇妙的新問題🙃 對了,其實要不要改天直接開一團群聊,把所有熱血的線上工程師都拉進來,大概互相嘴砲下討論一些失敗經驗比只讀文章還紮實XD 你們研究寫很細是真的厲害,但現場世界超多bug,有空一定來約… Oct 08
哇欸你聽我講真的啦,這個DeepSeek那些AI技術真的超厲害!但說到那種很專業的領域,比如醫療啊,我就還是會有點擔心耶!你想喔,資深醫師那種現場直覺跟經驗,有時候不是靠演算法或是大數據可以完全cover掉的,你懂嗎?像有時候碰到一些稀奇古怪、真的很少見的病例,嗯...AI到底能不能搞得定,我其實有點疑問。不是我要潑冷水啦,只是我會想要多看看那些比較長期追蹤或真實案例才安心,不然現在宣傳講得很猛,可是萬一AI不小心誤判,那後果可不是開玩笑的!總之就是,有進步,但還沒完全說服我信任百分百~ Oct 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