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導入常見障礙與組織快速落地行動方案

從這裡開始行動 - 幫助組織突破AI落地障礙、快速啟動成果驗證

  1. 鎖定單一明確痛點,三週內規劃一次小規模AI試點

    聚焦重點、快速產生實證案例,有助打破觀望氛圍

  2. 列出部門資料現狀與缺口,7天內盤點至少80%關鍵數據

    減少模型失準風險,加速後續導入作業

  3. 預留每週1小時跨部門協作會議並公開進度筆記

    消除資訊孤島,促進共識與責任分工

  4. (遇疑慮)啟用測試專區限定權限,不超過10人先行體驗

    `沙盒`降低法遵壓力,也利於蒐集初步回饋

開場:大家都喊AI,實際卡關一堆

你生成式 AI 項目卡關的真正原因(還有怎麼解決,說真的)——給所有還困在生成式 AI 試點泥沼裡的產品和工程團隊,一份比較貼地實用的指南,教你怎麼快一點看到成果。
**作者:Shmulik Davar,AI 產品顧問**

這幾個月下來,我參與、協助了十幾家新創公司跟老牌企業摸索把生成式 AI 塞進自家產品、團隊流程,以及日常運作。嗯,其實遇到的狀況大多數都差不多啦。

每家公司都很想「搞 AI」,但坦白說,真正能做好的……其實沒幾間。

唉,好像講得太直接?不過我也不是要拆人招牌,只是現場看過太多案例,都有一種熟悉感。不信你聽聽:

大部分企業走過的流程大概是——辦了一場黑客松,全公司熱鬧兩天結果沒啥後續;自己寫個聊天機器人放內部,但沒人理它;試著上馬一個所謂「AI 搜尋」功能,可惜一直停留在「試點」階段;或者用 GPT 包裝出某工具,但高層興趣消退得比預期快。欸,我是不是也曾經參加那種活動?算了,扯遠了。

這些情境,有沒有覺得耳熟?其實癥結根本不是技術本身(話雖如此,有時候大家會迷信技術);生成式 AI 本來就可行啊!問題反而出在——企業到底怎麼接納、推動這玩意兒的方法論上。

於是,我翻箱倒櫃整理自己看過最常出現的七道障礙,它們無聲無息拖慢你的生成式 AI 專案。而且,每個阻力背後,其實都有對應破解法,大概吧。我下面會一一說明。不小心講太長,再拉回正題好了。

沒痛點只想用AI?你搞錯方向了

你正在嘗試打造一個「沒有問題」的解決方案,這聽起來有點矛盾,不過…唉,很多團隊就是這樣開始的。大家會說:「我們要用 AI!」語氣超亢奮,但後面那句「解決什麼?」卻沒人問出口。嗯,有時候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做同樣的事。反正,他們一頭熱啟動那些很模糊、名字又響亮的「AI 計畫」,結果呢?通常沒啥實質影響,畢竟少了跟業務緊密相連、能落地的目標。講白了,就是方向感全無,只剩下炫技。

**解決方法:**欸,要聚焦痛點啊,而不是光幻想各種可能性。我以前也會一直想像未來怎麼樣,但其實先問清楚現在最急的是什麼才對。在選模型之前,有幾個問題得老實回答自己:  
- 我們眼下到底卡在哪裡?是哪一個具體問題讓大家頭疼?
- 30 天內,我們要怎麼知道事情有沒有改善?指標是什麼?
- 誰該負責這成果啊,不然出事都推給 AI 嗎?


<pre><code class="language-bash">有時候——呃,我常常跟領導階層玩一個蠻煩人的小練習,就是請他們列公司目前前 5 項業務重點。然後我就忍不住追問:「哪裡可以靠 AI 在_這_個季度創造超過 $100K 的價值?」不是明年喔,就是現在這幾個月。老實說,他們大多數都答不上來。有時我也懷疑,到底誰真的準備好用 AI 做些能看得到回報的事呢?好吧,又扯遠了。但現實就是,你如果不從真實需求出發,大概只是在原地打轉而已吧。

沒痛點只想用AI?你搞錯方向了

團隊不會AI思考,學什麼怎麼補

你的團隊尚未具備 AI 思維

唉,說實話這也不是怪誰啦,就是現在產品和開發團隊對生成式 AI 的那種理解……還是有點皮毛吧。嗯,有時候甚至搞不清楚到底該用 RAG、微調還是單純靠提示(prompting),搞得人很煩躁。然後關於怎麼判斷模型產出的東西夠不夠好,大概大家心裡都沒什麼底。其實,連有效的提示怎麼下、AI 原生流程設計成什麼樣,他們也還在摸索。喔對,我剛剛想到昨天吃麵時突然冒出個念頭——算了,先拉回來。

可是說起來,這其實不能全怪他們。只是問題就是卡在這裡啊,專案進度慢慢變得像爬的一樣。

至於怎麼辦呢?欸我想最直接的路徑大概就只能加速技能提升,而且要讓內容真的是貼切自己日常工作的,不然學了半天只是空轉。

## 教學重點:

- 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算是第一步吧。
- 大型語言模型評估也很重要,其實光是要懂原理就夠喝一壺了。
- 至於模型選擇邏輯,有點像你去市場挑魚,不對…大概比那複雜吧。
- 以 AI 為核心的 UX 設計模式,其實很多人講得神乎其神,但真正落地才難咧。


## 教學方法:

- 用真的業務數據辦短小精悍工作坊,比紙上談兵好多了。
- 指派「AI 推動者」帶頭做些內部小試驗,感覺氣氛會比較安全輕鬆(雖然每次都有人偷懶)。
- 啊,多鼓勵大家玩玩 ChatGPT、Claude 之類新工具,有的人可能玩兩下才終於有感覺。


之前有客戶試過這套方式,在起步階段八週內就推出三項直接能拿去用的 AI 功能,也挺讓人羨慕的啦。

## 3. 你可能選錯了優先解決的問題

欸好像繞遠了——再拉回主題,你選定的應用場景,是不是太複雜、太敏感或乾脆就是沒人想碰?反正如果大家看完都意興闌珊,那前面那些努力也是白搭,大概就是這種無力感吧。

選錯問題下手,太複雜或無聊也不行

看過這些案例,其實每次一看到那種「我們來打造一個 AI 財務顧問」的時候,心裡都會有點嘆氣,唉,怎麼又是這類型?然後像「讓我們用 AI 來做招聘決策」,說真的,這議題敏感到不行,我還記得上次有人在討論同樣的東西,現場一瞬間就冷掉了。還有啊,「用 AI 來摘要會議紀錄」——嗯,好像已經沒什麼驚喜,每家公司都想試試看,但聽久了難免膩。

欸剛才想到我午餐還沒買,不過先拉回正題好了。
說到解法,其實從適合的切入點開始比較明智吧。有時候不是因為不能做,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著手。你要找那種痛點很清晰、大家都懂但風險又沒那麼高的切口,比方說節省時間啦、提升準確度或降低成本這些——嗯,也就是成效可衡量,而且別選那種半年才搞得定的大案子,大概2–3週內能有 prototype 出來最好。不知你是不是也有同感?

例子嘛,其實也不是絕對新鮮,但至少好執行。例如自動分類使用者回饋,有時候一天收到幾百則留言,看不完;還有產生產品描述,那個寫到最後都機械化,AI可以幫忙分擔一下。突然想到上次收到一封超無趣的 EDM,不…話扯遠了。個人化電子郵件回覆也是,就是省下那些重複打招呼問候的工夫,再就是從非結構化文件中擷取資料——每次看到厚厚的 PDF,我就頭大。

再聊到組織協作這塊,其實蠻多組織表面上都說支持生成式 AI,可是內部運作往往各搞各的,很煩人。我前陣子和朋友聊天,他們公司就是如此,各部門只會互丟文件、不是真的一起合作(其實這情況,到處都有)。最妙的是,有些最值得投資的應用場景反而出現在不同領域交界處,例如產品跟數據碰撞出新的火花、營運與工程激盪出一些方案、銷售及行銷混搭起來效果特別明顯。但多數團隊依賴古老交接流程,就只是把任務推給下一個人,也沒真心坐下來合力弄好。

唉我自己最近也常覺得疲憊,不過建議還是——如果真的想發揮生成式 AI 的價值,不只是在公司裡開幾個專案假裝跟上潮流,而是認真成立一個 AI 小組(不是名義上的小圈圈),讓有熱忱的人能跨部門一起討論甚至吵架(誒當然不是鼓勵吵架啦),總之共同協作比什麼都重要。好了,嘴巴乾了,我等下去倒杯水。

選錯問題下手,太複雜或無聊也不行

部門分隔協作斷層,AI小組怎麼組才快

建立你的小組結構,唉我其實每次看到這種分工還是會想:真的要這麼切分嗎?不過現實上大概還是需要吧。不然沒人負責就亂成一團了。好,反正要有一位產品經理,他要對成果最後拍板,大約就是那種「欸你怎麼又延期?」的角色吧。有時候產品經理很累,看得出來。再來得找個開發人員,不然講半天也造不出東西,寫程式的是他啦。然後還有設計師,欸這個很重要,不是說隨便畫圖而已,是在乎用戶點下去會不會迷路啊那種感覺。總之設計師的存在常常被低估。最後一定得有領域專家,就是真的懂那些數據的人啦,如果全靠大家自己猜,那結果只會變得更離譜。說到數據,有時候一堆專業名詞我根本看不太懂,啊、又扯遠了,總之四個角色都得到齊才行。

協助團隊快速推進的方法嘛,其實也不是什麼宇宙級新招,但就是要定一個明確單一目標啦,不然大家各自解讀每次都歪掉。有時候覺得明明很簡單的東西,就是因為沒講清楚,搞到最後四不像;嗯,好像有點抱怨過頭了。接下來 4 週衝刺時程,聽起來壓力超大,可是真正能讓事情快點動起來,有期限比沒有期限好太多(雖然每次都拖)。工具預算支持也是重點,我就想,如果什麼軟體都不能買,那叫我們生產力從哪裡冒出來?不是魔法師咧。另外還要容許嘗試與失敗,有時候做錯一步,也不要馬上怪罪誰嘛…這種寬容氛圍其實滿難得,可惜很多主管並沒有學會。

說真的,最怕遇到什麼委員會審查啦,各種冗長流程,每次提案都被卡住,好煩,所以這裡直接強調不用那一套。強調團隊成員行動一致,不管你是哪一類型的人,只要目標一致,就一起衝了。有些人可能還是不放心,但如果大家不同步,很快就卡住。

第五條喔——法務與合規進度停滯問題,我真的是每次看到這邊,都有種無奈感湧現。安全性疑慮在創新階段就一直冒出來擋路。本來以為只有開發跟設計吵架,其實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法務部門。他們很嚴謹,也不是沒道理,就是容易卡住啊。比如說產品部門想把 AI 用到客服,「反正先弄再說」的心情完全能理解。但法務馬上追問:「如果出現錯誤回應該怎辦?」唉,好像永遠無解,到底誰該負責?但又不能不顧法律,那才真的是自找麻煩。我曾經幻想如果不用管法規就好了……呃、不行,再拉回主題,就是安全跟創新的拉鋸戰總是在這環節浮現,一步也走不了。

法務安全疑慮壓死人,測試區先解套

如果我們真的哪天資料外洩了怎麼辦?欸,就是這種雞皮疙瘩的問題。_> _產品:『好吧。那沒關係。』_…唉,說得倒輕鬆,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會怕吧,有時候夜深人靜還會胡思亂想。然後又拉回來,其實解法也不算太玄——弄個安全的實驗區域出來,大概能安心點。

欸,我有時候想法務部門應該很煩,因為要早點跟他們討論合作,才能把規則劃清楚。我說這種「核准工具」,像 Claude Enterprise、Azure OpenAI 之類的東西,他們一定要一項一項認證過才讓用嘛,不然誰敢隨便拿數據亂丟?而且「安全數據」部分,也只能用去識別化、合成資料或者公開資訊,不然萬一被挖到就慘了。

再岔個題,我前陣子看到有人只做半套,結果最後還不是被罵翻,所以測試範圍一定得限定,比如說只能用在內部工具或沙盒,不能亂連生產環境。有點囉唆但沒辦法哦。而且審查頻率這件事常常被低估,其實每週一次才比較保險,每季一次根本等於放生(我自己也老是拖延,可是真的出事就笑不出來)。

有些客戶乾脆直接建了一個有完整防護措施的 AI 沙盒。我記得那位負責的法務主管,也是在專案剛啟動後才開始檢查產出的內容,有點晚啦,但反正他們可能覺得先跑著看再補洞也行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那家案例裡 6 個月內居然完成了 12 個成功試點專案喔,你說神奇嗎?大概就是多做多學吧。

法務安全疑慮壓死人,測試區先解套

誰是負責人?沒人管全軍覆沒

## 6. 沒有人擔任 AI 計畫負責人

唉,每次討論到 AI 專案,大家都興致勃勃地想「要參與」,可是真要問誰負責,好像就沒人舉手。這情景看起來很荒謬,但其實也蠻常見的吧?IT 部門老是把 AI 當成某種基礎設施在處理,反正有伺服器、有 API 就算完成一半了(真的是嗎?)。然後資料部門又扯到研究專案,嗯,他們搞不好還會寫點 paper——雖然說真的,不知道那些報告最後去哪裡了。我突然想到上週開會時,有人提過創新部門想拿 AI 做簡報用,看起來挺厲害,可惜總是停留在 PPT 裡頭。啊對,產品團隊最妙,他們覺得這事不是他們份內,所以乾脆默不作聲地等別人主動。

有時候真的想喊停:「欸,各位,是不是該分個工?」好啦,我自己講完也覺得煩,有點跑題……但回來說重點,就是缺乏明確的負責人,AI 推動到哪裡去根本沒譜。

**解決方式:** 那就只能指定一位 DRI(直接負責人),總不能讓計畫自生自滅吧。這個倒楣、呃我是說幸運的人,要去追蹤所有 AI 實驗進度,也要碰到卡關時協助排除障礙。其實協調各路英雄很累,不過沒辦法。不只如此,他還得分享成功經驗跟操作手冊——聽起來很多瑣事,其實每一步都重要。另外,每週彙報進度狀況也是必要的程序(雖然我懷疑大家有沒有認真聽)。影響評估呢?當然必須衡量對業務帶來什麼實際變化,就別再紙上談兵好了。

你可以把 DRI 看做內部那個什麼都要管的 AI 領導者。如果沒有這角色,AI 要規模化推進,大概只能繼續原地打轉罷了。

## 7. 嘗試一次解決所有問題

啊——完美主義真的是團隊前進的大敵。有些同事就是非等全部條件齊全才肯動手,那到底要等到何年何月?大家常常糾結在數據一定要清理徹底才開始,好像多一筆髒數據就世界末日似的;提示語句子也要求精雕細琢,一逗點不順眼就重寫十遍。我講到一半忽然想到,上次資安審查居然拖了一季才通過,有夠誇張……嗯拉回主題。不只如此,還有人堅持基礎設施一定得萬無一失才能啟動,更別提 UI 介面被磨成藝術品那樣精緻。

結果六個月咻一下就過去了,你猜怎樣?啥成果都沒看到,只剩下滿桌子的草稿和待辦事項罷了。唉,人心難測啦。

完美主義拖慢進度,三週內就要上線粗品

唉,有時候真的很想把產品直接甩出去了,不管它長什麼樣子,先丟了再說。外觀歪七扭八也無妨啊,反正那麼多人還不是照用不誤。其實,早點釋出產品,比起磨到完美來得重要太多。嗯……有個「3-week rule」你知道嗎?搞原型只要一超過3週,大概代表你已經在自找麻煩了吧,規模太大,失控了嘛。

啊——剛才差點忘記主題。我猜最初應該還是從幾個地方下手比較穩,比如:流程就挑一條主要的,不要貪心;介面能簡單就別複雜化(誰會想被一堆按鈕淹沒);某些步驟乾脆手動做掉算了,省得寫到頭都痛;然後提示語也要刻意設計一下,免得用戶看不懂亂操作。對了,一開始最好找小規模、自己人測試看看啊——我之前就是沒這樣,被罵慘。

回饋拿到之後,再慢慢修嘛,要擴展什麼等有數據再說好了。總之,就是完成比完美還更讓人安心。有種「先上車後補票」的感覺吧。

話又說回來,你是不是也有種把生成式AI當成傳統軟體看的錯覺?其實很多團隊搞AI時,都繼續沿用舊那套開發法則。但這樣做,好像哪裡怪怪的喔。不知怎地,我每次看到有人這麼搞,都會忍不住皺眉頭——該換換腦袋思路了,大概吧。

完美主義拖慢進度,三週內就要上線粗品

傳統軟體思維害慘你,新舊邏輯對撞場景

生成式 AI 這東西,其實不是什麼單純的技術層面罷了。唉,說起來好像有點無力,但它確實讓很多事情都變得不太一樣。有時候我會想,它到底是怎麼影響我的日常?嗯,好像扯遠了。拉回來,現在產品的建構方法就開始變調——以前那種模式慢慢被顛覆掉。決策怎麼做、團隊怎麼合作、甚至我們賺錢的方法,都因為這玩意兒而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。欸,真的蠻多地方都被牽動到,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。

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嘛,他們通常會比較願意嘗試新東西。我自己覺得啦,也許是怕落後吧。不過,他們採用新的思維模式也是真的。例如,把「確定性」放一邊,開始接受「機率性」帶來的不確定與驚喜感。有時候想想,不確定才是真正的現實?啊,我又離題了。再者,以前交付都是功能導向,現在反倒強調成果,只管最後能不能產生效果。另外,那些老掉牙的路線圖規劃也逐漸讓位給快速實驗,有點亂中有序的感覺。還有,原本部門之間壁壘分明,如今則是跨職能團隊一起摸索,一起踩坑——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。

說到真正產生成效,其實在生成式 AI 應用上,有幾家公司展現出某種共通點。我常常納悶,到底他們憑什麼搞得比別人快?仔細觀察下去,大概可以歸納三個方向吧。他們很少直接聚焦於 AI 本身,而是從業務問題切入:比如說,「到底哪裡浪費最多時間、人力或者金錢?」然後才考慮該怎麼處理。嗯,這方式聽起來雖然樸素,但其實挺有效。

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,就是推動整個組織提升 AI 素養。不光只靠工程師單打獨鬥,就連產品經理、客服甚至行銷的人員,都會學著怎麼跟 AI 打交道。有時候我覺得他們是不是學太快了……唉,不過總歸這樣比較合理。

最後,他們特別強調快速且頻繁地把產品推上市場。在他們眼裡,同時推出 10 個還沒完全成熟但已經可用的生成式 AI 功能,比僅僅展示一個精雕細琢卻永遠卡在測試階段的小玩意兒,要更值得肯定。我偶爾也懷疑這種策略是否長久,但目前看起來效果還不錯吧。

行動清單:本周到這季該做啥

## 下一步行動

唉,每次講到生成式 AI,總覺得大家都還在原地踏步,真的有點煩躁。先不說這個——好像又要開新會議了。欸,我們是不是應該先靜下心來想一想?這週能不能乾脆列出3個明明就能靠生成式 AI 處理的實際業務問題。然後不是只是寫在白板上發呆,而是真的從裡面挑1個,看它夠不夠實際、3週內有沒有可能拼出個原型。嗯,小組負責人你是誰啊?趕快找幾個人分工測試,不要再拖。

(剛才腦袋突然飄去午餐吃什麼…回來。)再講一次——本月我們最好能把那個由 AI 驅動的功能給丟上線,不管成品多陽春都無妨啦,反正先做起來。有數據才比較安心嘛!接下來衡量一下,看看它到底對業務帶來什麼變化。如果沒感覺,大概也只能苦笑。但如果有效果,就記得拉一場內部分享,有學到啥、遇到啥鳥事也坦白一點,其實大家都蠻想聽八卦的吧?

說穿了,其實一季很快就過去了喔…這段時間,我們大概會知道哪些方法行得通,那些懶蟲方案還是放棄算了(對不起,有點直接)。然後團隊彼此間對 AI 的理解,要是沒提升我真的很難受,所以每次討論至少裝作自己略懂風水輪流轉。

話題繞遠了一點。不過啊,生成式 AI 這玩意兒一直在往前衝,大公司小公司全都跟著追趕。我偶爾會懷疑這是不是真的「競爭優勢」,但據說擁抱技術的人比較容易勝出。所以慢一步,好像也就只能認命被甩開而已吧。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