嗯...今天要來聊聊 Web3 還有 Web2。最近真的很多人在談這個,但...說真的,大部分的討論都...好像有點太 high 了。一下子說要顛覆世界,一下子又說全是泡沫。感覺...很兩極。
所以,它到底...是未來,還是一陣風?我自己是覺得,真相可能...嗯,在中間的某個地方。我們今天就來...慢慢拆解一下。
重點一句話
Web3 不是要「取代」Web2,它更像一個...嗯,一個反作用力。它想解決 Web2 平台太過集中的問題,但自己也帶來了一大堆新的麻煩。所以未來,很可能不是誰輸誰贏,而是...兩者融合,變成一個...修正版的現在。
我們現在的網路,Web2,到底哪裡不對勁?
我們得先...回頭看看現在。Web2 就是我們每天在用的東西,Google、Facebook、IG、YouTube... 特色很明顯。
你知道嗎,它的核心其實是「你」去創造內容。你發文、你上傳照片... 但弔詭的是,平台變大了之後,東西好像...就不完全是你的了。你的資料變成平台的貨幣,拿去賣廣告。然後平台為了讓你一直滑,就用演算法決定你看什麼...那種感覺有時候,老實說,蠻不舒服的。
而且,權力太集中了。一個平台,一個老闆,就可以決定規則。他說要改演算法,你的觸及就沒了。他說你違反社群規則,你的帳號可能就...掰了。我們等於是,嗯,在別人的土地上蓋房子。這就是 Web2 最大的問題:我們失去了控制權。
那 Web3 是想幹嘛?
Web3 就是...一群工程師跟理想家,想用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。他們提出的概念,你可能都聽過...區塊鏈、加密貨幣、NFT...這些。
先不要管這些技術名詞。它的核心思想很簡單,就是「去中心化」。
白話講,就是把權力從大公司手上,還給使用者。你的數位身份、你的資料、你的創作...都應該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。不是存在 Google 的伺服器,而是記錄在一個...嗯,一個誰也無法單方面竄改的公共帳本上。這個帳本,就是區塊鏈。
所以,你的帳號不會被平台單方面刪除,你的數位資產(像遊戲道具或藝術品)可以真正地擁有、轉移、販賣,不需要經過中介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所有權」。聽起來...很美好,對吧?
好,我們來直接比較一下這兩者
用一個表格來看,可能會清楚一點。我盡量用白話講。
| 比較項目 | Web2 (現在的網路) | Web3 (理想中的網路) |
|---|---|---|
| 架構 | 像一個中央廚房。所有訂單都送到那,由它做好再送出來。 | 比較像...很多個小攤販組成的市集。沒有誰是老大,大家自己做生意。 |
| 資料所有權 | 你把資料交給平台保管,基本上...就是平台的了。他們可以拿去分析、賣廣告。 | 你的資料跟著你的「錢包」(數位身份)。鑰匙在你手上,資料就是你的。 |
| 賺錢方式 | 平台靠廣告賺錢。所以目標是讓你一直看、一直點。 | 嗯...這個比較複雜。靠發行「代幣」,或是社群內的經濟活動。還在實驗階段。 |
| 你的身份 | 用 Google 帳號、FB 帳號登入。很方便,但如果被鎖,就全沒了。 | 用你自己的「錢包」登入。很麻煩,但它就是你的,沒人能拿走。這是所謂的數位身份。 |
| 誰說了算 | 公司高層、CEO。他們開會決定。 | 理想上是社群共同決定,用「DAO」(去中心化自治組織)投票。但...嗯,現實常常是幾個人說了算。 |
既然 Web3 這麼棒,為什麼沒普及?
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。理想很豐滿,但現實...很骨感。Web3 之所以還只是少數人的玩具,有幾個...嗯,很致命的硬傷。
1. 使用者體驗...根本是災難
這點我覺得最重要。現在大部分的「去中心化應用」(dApps),真的...非常難用。你要先裝一個叫「錢包」的瀏覽器外掛,然後要抄下一串很長的「助記詞」,還警告你弄丟了就血本無歸。光是這一步,大概就勸退 99% 的人了。跟 Web2 那種點一下「用 Google 登入」的絲滑體驗,簡直是不同次元的產物。
2. 速度慢,還很貴
區塊鏈為了安全跟去中心化,犧牲了效率。你在上面做任何事,比如轉一筆帳,都要等...等礦工確認,而且還要付「Gas Fee」,有點像手續費。人多的時候,這個費用會變得超級貴,速度也超級慢。這怎麼跟現在中心化伺服器那種...即時反應的體驗比?
3. 詐騙和安全問題
去中心化也代表...沒人管。這就成了詐騙的天堂。各種釣魚網站、專案方跑路(Rug pull)...層出不窮。而且因為一切都不可逆,錢一旦被騙走,就真的沒了。沒有客服電話可以打,也沒有銀行可以幫你凍結。這對一般人來說,風險太高了。
4. 法規跟監管...一片混沌
世界各國政府都還在頭痛怎麼管這東西。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,跟美國就很不一樣。你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(SEC),他們採取的是...嗯,比較強硬的執法模式,直接起訴他們認為是證券的加密貨幣平台,搞得大家風聲鶴唳。這種高度的不確定性,其實會嚇跑很多想投入的開發者和資金。
反過來說,像台灣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金管會),他們走的是...比較像「指導」的路線。推出了給虛擬資產平台業者(VASP)的指導原則,主要圍繞在洗錢防制、客戶保護這些。感覺是想先把秩序建立起來,而不是直接...嗯,把所有東西都當成敵人。兩種策略,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發展環境。
幾個大家常搞混的點
我發現很多人在聊 Web3 的時候,會有一些...嗯,誤解。或者說,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。
- 誤解一:Web3 = 炒幣。這不完全對。加密貨幣只是 Web3 的一個工具,用來驅動那個去中心化的經濟系統。但現在的確...很多專案都只剩下炒作,這也是為什麼它名聲這麼差。但背後的技術,去中心化金融 (DeFi) 或數位所有權,是有價值的。
- 誤-誤解二:去中心化就絕對安全、無法審查。這也是...一個迷思。技術上或許很難關掉一個鏈,但政府可以監管「入口」和「出口」。他們可以要求交易所實名制,可以追蹤金流。所以,它不是法外之地。它只是...執法起來比較困難。
- 誤解三:Web3 會完全取代 Web2。我自己是覺得,這幾乎不可能。很多服務,根本不需要去中心化。你訂個便當、看個天氣預報,用區塊鏈根本是殺雞用牛刀,又慢又貴。中心化的效率優勢,在很多場景還是無可取代的。
所以,結論是...?
繞了一大圈,回到最初的問題。Web3 是未來,還是泡沫?
嗯...我的看法是,它兩者都是,也都不是。
「Web3」這個詞,本身可能帶有泡沫的成分。很多專案會死掉,很多炒作會退潮。就像 2000 年的網路泡沫一樣,最後活下來的...沒幾個。
但是,它背後的「去中心化」、「使用者擁有資料」這個核心思想,我認為...是會留下來的。它像一個幽靈,會不斷地提醒那些 Web2 的巨頭:你們不能太過分,因為使用者...是有別的選擇的。
所以,未來的網路,可能不會是一個 100% 的 Web3 世界。但它很可能會比現在...更去中心化一點。平台可能會更開放,演算法會更透明,使用者對自己的資料會有更多的控制權。這可能就是 Web3 帶來的,最實際的改變。
我們還在一個...非常、非常早期的階段。就像在看一部很長的電影,現在才剛演了十分鐘。後面會怎麼發展...說真的,沒人知道。但這個...嗯,關於網路該是什麼樣子的討論,本身就很有意義了。
聊了這麼多,換你說說看。你覺得現在的網路,最讓你受不了的是什麼?是無孔不入的廣告、被演算法控制,還是擔心帳號有一天突然被鎖?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