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來聊聊一個,嗯,幾乎所有做產品、帶團隊的人都會遇到的鬼打牆問題:我們到底是在「做對的事」,還是在「把事情做很多」?
你知道那種感覺嗎?就是你半夜三點突然驚醒,腦子裡叮一聲,出現一個自認是宇宙級天才的功能點子。你彷彿已經看到使用者用完淚流滿面,投資人拿著麻布袋裝錢往你身上倒...
但,該死的理智腦這時候就會跳出來說:「欸,還是先問問使用者吧?」然後你就真的跑去問了。結果呢?
使用者A:「喔這點子不錯!啊不過可以順便幫我做個[完全無關的功能]嗎?」
使用者B:「酷喔!如果它還能[一個要花六個月開發的功能]就完美了!」
使用者C:「有潛力!你知道嗎,如果它能[基本上就是再造一個Facebook],我就買!」
恭喜你,你已經一腳踏進了「功能版 FOMO 死亡螺旋」(Feature FOMO Death Spiral)。很多原本很有潛力的 MVP,就是這樣被玩死的。
先說結論:使用者是出問題的天才,但卻是解問題的庸才
老實說,問使用者他們「想要」什麼功能,這件事本身就有點問題。這就像問一個五歲小孩晚餐想吃什麼,他會跟你說要冰淇淋、披薩、巧克力蛋糕,可能還外加一隻獨角獸。
所以你要給他一盤「裹著糖衣的糖尿病」嗎?當然不。你的工作不是滿足他天馬行空的「願望」,而是解決他「肚子餓」這個根本問題。
據說亨利福特講過一句名言:「如果我當年問顧客想要什麼,他們會告訴我『一匹更快的馬』。」他不是在耍屌,他說的是一個殘酷的真相:使用者超級會描述他們遇到的「問題」,但他們極度不擅長設計「解決方案」。
想想看,當使用者說他想要「一個根據環境光線和心情自動切換主題的 AI 暗黑模式」時,他真正想表達的,可能只是「媽的,晚上用手機螢幕好刺眼」。就這樣而已。
怎麼做?從狩獵問題開始,而不是蒐集點子
所以,拜託不要再問「你想要什麼功能?」了。那根本是請鬼拿藥單。你應該像個偵探或獵人一樣,去「狩獵問題」。
你該問的是這些:
- 「你在做 [某件具體任務] 的時候,最讓你抓狂的部分是什麼?」
- 「你可以直接操作一次你平常是怎麼做 [這件事] 的嗎?我想看看。」
- 「如果有一樣東西,你可以付錢請它消失,讓你這輩子再也不用做,那會是什麼?」
千萬記得,要觀察他們「做了什麼」,而不是聽他們「說了什麼」。使用者嘴巴上都說想要健康飲食(一堆健康功能),但數據會顯示他們一直在點擊那些數位甜甜圈(那些讓人上癮但沒啥營養的功能)。
好,那點子進來了,然後呢?
OK,當你透過觀察,真的收集到一堆「問題」跟可能的「解法點子」之後,一定會亂成一團。這時候就需要分類帽了。我自己是蠻喜歡用 MoSCoW 這個方法的,它不是指莫斯科,很好記。
把所有點子分成四類:
- MUST have (必須要有): 沒有這個,你的產品基本上就是個廢物。例如,一個通訊軟體「必須」要能傳送訊息。這聽起來像廢話,但你懂的。
- SHOULD have (應該要有): 很重要,但第一版沒有也不會死。例如,「已讀」功能。沒有它訊息還是能送到,但有了它... 你就可以開始焦慮對方為什麼已讀不回了。
- COULD have (可以有): 如果你時間多到沒地方花(但你沒有),那可以做。例如,自訂表情符號回應。
- WON'T have (現在不做): 現在別碰,想都別想。例如,整合區塊鏈... 除非你做的本來就是區塊鏈產品,那... 好吧,也許?
分完之後,你手上「MUST」跟「SHOULD」的東西還是可能很多。怎麼辦?這裡有個簡單粗暴的公式,我自己覺得蠻好用的,不用搞什麼 RICE 計分那麼複雜。
針對每個功能,從 1-5 分來打分數:
影響力分數 (Impact):
- 使用者爽度:這會讓使用者多開心?
- 解決痛點程度:它多大程度上解決了核心問題?
- 獨特性:這能讓我們跟別人多不一樣?
投入成本分數 (Effort):
- 開發時間:要蓋多久?
- 維護負擔:以後要花多少力氣照顧它?
- 複雜風險:這東西會不會把其他功能搞壞?
然後,優先級分數 = (影響力總分 × 2) - 成本總分
為什麼影響力要乘以 2?因為在新創或新產品階段,影響力就是一切。你可以之後再來優化,但你沒辦法優化一個根本沒人要的東西。
分數高的,比如超過 10 分,那就是「現在立刻馬上做」。5-10 分的,就放進「快了快了™」清單。低於 5 分的,就丟到「等我們變獨角獸再說吧」的資料夾,然後忘掉它。
但理論歸理論,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做錯決定?
好,方法都給你了。但為什麼我們,包括我自己,還是常常一頭熱地栽進去,做了堆沒人要的功能?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幾個 bug,你得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。
心理陷阱一:IKEA 效應
你會更愛你自己的點子,只因為那是「你」想出來的。就像你親手組裝的 IKEA 家具,就算它搖搖晃晃,你還是覺得它棒透了。那是因為你投入了心血。
解法?找一個跟你沒感情、敢講真話的人來review你的點子。殘酷的誠實,遠勝過禮貌的謊言。
心理陷阱二:沈沒成本謬誤
「可是我們光是設計這個功能就花了兩個禮拜耶!」
所以呢?你知道什麼比浪費兩個禮拜更慘嗎?是再浪費兩個「月」去把它做出來,結果還是沒人要。
心理陷阱三:競爭對手 FOMO
「可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有這個功能!」
喔是喔。那他們賺錢了嗎?他們的使用者真的開心嗎?還是他們也在玩功能版的寶可夢(Gotta catch 'em all!)?
說到這個,我就想到矽谷那種「fail fast, fail often」(快速失敗,頻繁失敗)的文化,像 Y Combinator 這種頂級加速器,他們的核心建議之一就是「Talk to Users」。這在美國那種市場極大、使用者基數夠、試錯成本相對低的地方,確實非常管用。但在台灣,我自己是覺得,情況有點不同。
我們的市場相對小而美,特別是做 B2B 生意的,有時候你不是服務成千上萬的散客,而是幾個關鍵的大客戶。這時候,單純追求廣泛用戶的意見,可能還不如深入服務好那幾個能讓你活下去的客戶。這不是說不用聽使用者聲音,而是說「使用者」的定義和權重,可能需要根據在地市場特性做調整。台灣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的一些輔導計畫,有時候就會更強調「市場驗證」與「早期客戶合作」,這跟矽谷那種「先求成長再想獲利」的模式,思考路徑就不太一樣。
不同驗證方法的「真心話」比較
前面提到好幾種驗證點子的方式,到底哪個好?其實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。我弄了個簡單的比較表,用白話文幫你分析一下。
| 驗證方法 | 優點(白話版) | 缺點(白話版) | 適合情境 |
|---|---|---|---|
| 媽媽測試 (The Mom Test) | 超快,不用錢。跟你媽或阿嬤聊個天就知道點子是不是太複雜。 | 只能測「好不好懂」,測不出「想不想要」。你媽永遠愛你,她說好不代表她會用。 | 點子發想的超級早期,用來砍掉那些講都講不清楚的鬼東西。 |
| 使用者訪談 (Problem Safari) | 能挖到真正的痛點,而不是表面的功能要求。挖到金礦的感覺。 | 很花時間,而且很看訪談者的功力,問錯問題就全毀了。 | 產品初期,還不確定主要問題是什麼的時候。或是想開發下一個大功能時。 |
| 假門測試 (Fake Door Test) | 這是照妖鏡!可以測出「嘴巴說不要,身體很誠實」的真正需求。點擊數據不會騙人。 | 有點搞剛,要做個假網頁、下點廣告。而且可能會讓期待的用戶有點小失望。 | 當你已經有 2-3 個候選功能,但不確定哪個才是真愛時,用這招來決鬥。 |
| 最小可行性產品 (Ramen Version) | 直接讓市場驗證一切!用最少資源做出能解決核心問題的陽春麵版。 | 有風險,如果做得太爛,可能會嚇跑第一批用戶。那個「最小」的尺度很難拿捏。 | 當你對問題和解法都有 80% 信心,準備撩下去的前哨戰。 |
動手前,你的良心拷問清單
在你或你的團隊投入寶貴生命去開發任何一個新功能之前,拜託,先停下來,深呼吸,然後問自己這幾個問題。誠實地回答。
- ✅ 一句話能解釋完嗎? (如果不行,它就太複雜了)
- ✅ 它會讓你的核心價值更強嗎? (如果不會,你到底為啥要做它?)
- ✅ 沒有它,產品也能上線嗎? (如果可以,那就先不要做)
- ✅ 80% 的使用者都會用到它嗎? (如果不會,那它就是個「有了更好」的維他命,不是止痛藥)
- ✅ 能在四個禮拜內做完嗎? (如果不行,能不能把它拆得更小?)
- ✅ 它解決的是「痛點」還是「癢點」? (記得,你要做的是止痛藥,不是維他命)
- ✅ 你敢自己掏一萬塊賭這個功能會成功嗎? (如果你連自己的錢都不敢賭,為什麼要賭公司的錢和團隊的時間?)
最後想說,賈伯斯當年沒有問使用者想不想要一支 iPhone。但他確實「觀察」到人們討厭同時帶好幾個裝置(手機+iPod+相機)、覺得當時的智慧型手機難用得要死、而且想隨時隨地上網。
他解決的是人們的「問題」,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功能許願清單。
所以,當使用者跟你要 47 個功能時,他們其實是在告訴你 3-4 個他們真正的困擾。找到那幾個核心困擾,完美地解決它們,然後忽略其他所有的噪音。
一個只有 3 個功能但都做到完美的產品,絕對屌打一個有 30 個「還行啦」功能的產品。真的,少即是多。
好啦,別再看這篇文章了。快去打開你的功能待辦清單,然後狠下心砍掉 70% 的東西。你未來的自己,還有你真正的使用者,都會感謝你的。
換你說說看:你曾經為了專注核心,砍掉過哪個讓你心痛但最後證明是正確的功能嗎?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「產品斷捨離」故事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