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HD大腦減少App切換,30天精簡數位生活驗證新成效

30 天減少 App 切換,讓 ADHD 用戶專注數位生活、找回行動力

  1. 先用紙筆或簡易清單,把你現在常用的前 5 個生產力 App 寫下來,3 天內紀錄實際開啟次數。

    這招能快速看出哪些工具真有幫助、哪些只是在滑水——7 天後看自己開啟率排名前 3 的工具,就是該留的(驗證方法:App 使用統計或手動記錄)。

  2. 30 天內,每發現一款沒被打開超過三次的 App,就直接刪掉,不糾結要不要留備案。

    斷捨離能減少選擇疲勞,ADHD 大腦每天只要對付有限個決策點,更容易保持專注(驗證:第 30 天時手機上相關類別 App 數量 ≤ 原本一半)。

  3. 試著早晚各花不到十分鐘,用留下的單一 App 完成例行任務——像待辦整理或回顧日誌,不再分散多平台操作。

    `單一路徑`降低切換成本,提高完成率;14 天後自評任務拖延情況是否明顯改善(驗證法:兩週內漏做天數 ≤3 次)。

  4. 每週末挑一天,把被刪掉但偶爾想念的功能寫下,再思考是否有替代方案,一個月合併不到三項就不用回頭裝舊 App。

    這樣可以確認真正必需品,同時避免無限循環地重裝軟體包袱(第4週時發現重複需求項目≤2件即達標)。

砍掉47個生產力App後,如何找出真正對ADHD有用的工具

市面上的生產力應用琳瑯滿目,從 Notion、Todoist、TickTick、Forest、Brain.fm 到 RescueTime、Toggl,還有 Clockify、Any.do,以及 Things 3 或 Fantastical,不一而足。有些像 Calendly,主打日程安排,而 Obsidian、Roam 和 Logseq 等則專攻筆記網絡。許多人也會安裝 Bear、Craft 這類寫作輔助工具,加上 GoodNotes 與 Procreate,使得繪圖和手寫更流暢。

設計工作者經常在 Figma 或 Canva 上切換;錄製螢幕和音檔時,Loom 和 Otter.ai 功不可沒。而語法與文案校正部分,Grammarly 常見於編輯工作流程。此外,不少人為資訊安全添購 1Password 或 Bitwarden 作為日常帳號保護之用。其餘尚有 Slack、Discord 與 Telegram 提供即時對話功能,也有 WhatsApp 和 Marco Polo 補足影音訊息傳送,有些使用者則偏好 Voxer 或 Clubhouse 交流想法。社群面向如 LinkedIn,到處可見,而 Twitter 跟 Instagram 或 TikTok 更帶動趨勢;甚至有人每日都會停留在 YouTube 平台呢。

另一方面,若涉略到數位內容與知識消化,其實 Spotify 和 Audible 用於聲音陪伴或聆聽學習,Kindle 方便隨手閱讀電子書。有時遇到需要歸檔資料的情境,又能利用 Pocket 與 Instapaper,把零碎內容整合起來。不僅如此,好比 Reddit 和 Hacker News 可瀏覽討論區新消息,再來如 Product Hunt 為尋找工具增添多元選擇;某些用戶甚至把 AngelList 跟 Gumroad 掛心上,再不忘連結 Stripe 管理商務與收款業務。有時這樣一來,各類應用幾乎填滿整個手機首頁,不誇張地說,要滑到別的 App 都費點勁了啦。

儘管這47款各自帶來強烈存在感,每次換個工具跳轉本該是對效率加分的做法,但實情卻容易倒過來 - 只要每天不停滑開 App 分散專注,一輪下來竟感覺腦子反而糾結不堪,如同落入無盡數位泥淖般令人煩躁不已。特別是對 ADHD 使用者,那種新下載一套生產力工具立刻觸發多巴胺分泌、短暫興奮的熟悉場景,大多數人或許都有共鳴:總以為此番可以迎頭趕上效率巔峰,可事實卻老是在原地兜圈。

發現生產力App切換如何耗損注意力與降低專注力

許多人用起生產力工具,往往會想著:「它們或許能幫我解決所有麻煩吧?」不過,很快又難免碰上失望,只好無奈陷入一再嘗試卻一再踩雷的迴圈。有點無力。其實,就在上個月,我乾脆決定徹底打破這狀態。三十天之內,我把桌面和手機上的47種生產力App全數移除,最後只留下三個真的有帶來改變的小工具 - 沒想到過程既簡單又驚人。這段時間裡,我對於「為何大多數APP其實根本不適合ADHD(注意力缺陷過動症)的大腦」、以及那個最終有效的超極簡系統,其實都看出了新的線索,也讓我正視了生產力軟體用太多所帶來的混亂。

尤其對ADHD大腦來說,不斷跳換不同工具所需付出的「隱形成本」特別沉重。你知道嗎?根據研究顯示,一般知識工作者平均一天竟然會切換App達1,100次之譜 - 即使神經典型者都容易覺得頭暈,那些原本就很難集中精神的人更是苦不堪言,真的是效率的大敵呀。每次我們剛從某個App離開、大腦總還殘留在剛才的思緒裡,那種「注意力殘留」揮之不去。如果本來專注就吃緊,每多跳一次工具,其實都是災禍加碼。

我索性仔細記錄自己的App切換狀況。一追下去,發現結果相當震撼。有天早上自認為蠻有效率 - 卻在下列軟體中穿梭不停:Notion(查進度看儀表)、Todoist(匆忙新增事項)、Slack(一出通知立刻切畫面)、Calendly(排定各式會議)、回到Notion(咦剛剛做什麼來著)、Bear(寫下一閃念頭),接著又Spotify放音樂、RescueTime檢查時間分配,再切回Todoist(忽然記得未完事項),還有Gmail收發信件。這樣反覆循環,到上午10點短短一段,竟已經歷了23次情境轉換,但幾乎沒有完成哪怕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任務……嗯,你也曾這樣嗎?

發現生產力App切換如何耗損注意力與降低專注力

認清ADHD大腦為什麼總被生產力軟體難倒

問題的根本不只是某一款應用程式 - 很多工具,其實對我們也頗有幫助。真正困住人的反倒是決策上的疲憊。當你同時掌握好幾十種數位工具,與其說你正自在地運用它們,倒更像每天都把精力消磨在選擇到底該動用哪一項,好吧。

## 為什麼大部分生產力App對我們這類人特別沒轍

多年不停更換、試用各式應用之後,我慢慢理清三大痛點:為何神經多樣性的朋友用了這些工具仍覺難適。

## 1. 假設使用者記憶毫無破綻

其實,絕大多數生產力App都暗中預期你會一直自發性查閱。有些系統就是為了習慣養成與固定流程設計出來的 - 但腦袋若本身有些不同,這些「常態」很可能變得遙不可及。就拿Notion來講吧,你要是能細心打造流程、自動模板、每個環節都設好,那效果肯定沒話說;不過前提是,你必須還記得那些東西曾經存在。有時候,「視而不見、置之腦後」並非一句簡單形容詞,而真的是一種具體可感知的神經現象。

減少選擇疲勞,用簡單方法優化每日行事效率

較為複雜的生產力系統,往往會讓我得花上一大段時間設定,每當碰到這樣的狀況,就有種想直接放棄不用的衝動啊。有些應用一開始就要求你自訂無數參數,步驟繁瑣,或者幾乎天天都要維護,結果自然很難堅持下去。像是我有一次在Todoist忙了一整個週末,拼命打造自己的Getting Things Done流程,從標籤到過濾器、專案、再回頭優化標籤,各種細節一應俱全,看起來規劃嚴謹。不料實際執行不過短短三天,我反而因為種種規則壓得喘不過氣,乾脆連開都懶得開了。

此外,其實絕大多數生產力軟體,也根本無法真正照顧「過度專注」的那一面。有神經多樣性傾向的大腦不只容易分心,有時反而會墮入極端投入,不自覺消磨整個下午。我每次一進入那所謂「心流」狀態時,本該輔助工作的這些工具卻變成了中途被打斷的源頭,而不是帶來助力。目前許多工具總假設維持穩定步調最有效率,因此把資源都放在穩定進度、循序漸進之類機制,卻很少顧及ADHD習慣間歇爆發的節奏。其實,有些狀況真的沒辦法照單全收。

最後,每當我被五花八門工具弄得頭暈眼花,不禁覺得還是徹底簡化比較可靠。所以,我索性決定嘗試全新路線:直接來場三十天數位減負的實驗,就只是什麼都收斂成最基本、最核心,把複雜度降到不能再低為止。

減少選擇疲勞,用簡單方法優化每日行事效率

規劃30天數位斷捨離挑戰,驗證什麼工具真的必需

這次試驗的重點,其實是在嚴格地減少平日所依賴的各種數位工具,希望用極限法讓注意力重新集中,順勢觀察輸出的變化。規定設得相當細緻:首先要全面刪掉那些非絕對必要的生產力軟體,然後手邊可動用的工具也不得超過三項。中間很重要的一點,是記錄哪些功能會讓人真心感到缺憾,以及事前想像跟事後現實間出現了哪些落差。除此之外,本次計劃重心其實始終擺在成果,而不是鑽牛角尖去反覆優化程序。有趣的是,在前面一週執行時,每每動手時才發現自己的手指總是無意識地頻繁觸碰原本常用、但現在早已被清空而留下虛位以待的那幾個主畫面空白區塊……嗯,只能說,習慣不易甩脫。

評估留下的三款必備ADHD生產力App關鍵原因

一開始,失去了數位上的那種安全感後,我心頭其實充滿焦慮。總覺得好像什麼要緊的事會被自己拋在腦後,或者哪個死線就這麼被我給錯過了。唉,有點坐立難安。不過,到了第二週,狀況慢慢出現一些轉折 - 既然已經沒有換APP的餘地,我乾脆不再鑽研哪個工具更合意,大腦終於收斂起對「完美」方案的渴望,把精神集中在現有工作裡。回顧這段時間,每週經驗都給我不少啟示,因此最後也篩選出了真正值得保留的幾款應用程式。

## 經歷30天嚴格嘗試與淘汰,其實僅剩三種工具對我的ADHD工作節奏有明顯幫助:

## 1. Apple Notes(大腦隨寫本)
這個App很簡單,而且可以和所有裝置同步,用起來毫不拖泥帶水,就連剛閃過腦中的想法,也能迅速記錄下來而不至於遺失。我會用Apple Notes處理不同任務,比如說開會時快速紀錄重點、捕捉偶爾冒出的靈感、列購物項目,還有存放各類文章草稿。

評估留下的三款必備ADHD生產力App關鍵原因

追蹤日常習慣改變後,哪些功能真的會被懷念

日曆應用程式(唯一真實來源)原則上就是我的視覺化時間地圖,啦。無論什麼事情,都得納入這唯一的日曆 - 開會、朋友見面、小到深度工作的「專注時段」,全部通通整齊劃一統合其中。有個不成文的規則:如果沒記在日曆裡,就不算數,直接當不存在了。

語音備忘錄(想法永遠比手快)不少時候,腦中的點子衝得很快,還沒打字就溜走。碰到這種狀況,我大概會馬上用錄音紀錄下想法,也許是一邊走路一邊念信、一邊低聲把零散意見收進手機。不管是臨時潤稿,還是自問自答、過濾疑惑,有了隨身的語音筆記,人可真自在點。

關於我棄用的那些App(坦白說,好像真的沒感受到損失)其實最讓我意外的是,我刪掉了44個應用軟體之後,心情上竟出乎意料平靜。那些過去驅使自己不停安裝新工具的緊張與擔憂,多半也只是自己嚇自己:

擔憂:沒傳統任務管理工具是不是就遺漏要緊的事?
實際情況:但凡事都丟進日曆以區塊規劃,看起來,比所有待辦清單都順手且容易執行。

煩惱:筆記功能不用完整系統好像會亂、會漏?
結果呢:輕便型記事九成夠用了,那些精心設計的重裝系統反而束之高閣,不再提也罷。

憂慮:若是少了時間追蹤軟體,一定每天混很多吧?
很微妙,但現象恰恰相反。一旦我停止將精力放在「追蹤每一分鐘」上,每天真的減少耗損不少能量。

滿打滿算過了兩週,有件事情破例。我又把Spotify裝回來,其實啊,再怎麼強調數位極簡主義,到頭來總還有界線。例如,要我讀書只聽無機質電梯音樂,那根本忍不了,也就此認命吧。

設計最精簡的早晨到晚間數位工作流程範本

最小化的生產力方案其實沒有什麼新鮮或炫目的技巧,反而是因為它可以長期執行,才顯得有效。有些人一早醒來,習慣先瞄一下行事曆,把當天真的不能錯過的幾件事劃出專屬時段,好像比較心安。整天下來,有人隨手在筆記裡記錄零星念頭、甚至直接按既定時程推進,也能把握住節奏。至於晚上,不妨開啟語音備忘錄,簡單自問今天有什麼搞定、明天大概想做哪幾樣。有這三個步驟,其實就已經夠了啦。

你也許會發現,流程根本不用繁複,花俏多色標籤或華美工具對某些人反而變成負擔,只需保留三種核心方法,自然而然與ADHD傾向相處,比苦苦「矯正」還來得輕省。有些初步感受顯示這種方式挺實用 - 不僅內容產出變多、延誤交稿次數少了很多,而且焦慮減少,有些壓力自然就散開。真正適合自己的生產力體系,好像都是那些能安穩持續下去的。

如果你常覺得生產力App雜亂難用,不妨調整嘗試一下這套做法:
**第一步可以盤點手機應用程式** - 截個螢幕照,一口氣看清目前裝了多少App。然後直接想:「假設只能留三個,要怎麼挑?」順著直覺勾選即可。有點捨不得沒關係,大致上也說明習慣重點。
**另外,願意容納瑕疵。** 極簡型方案不可能涵蓋全部需求,但稍有遺漏其實並非不可接受。完美沒那麼重要,人嘛,就是盡量而已吧。

設計最精簡的早晨到晚間數位工作流程範本

應對分心和不完美心態,採取低維護高使用率系統

有時候,選擇持續操作一個簡單的系統,可能比偶爾採用看似完美的方案來得更實際有效。其實,把重心放在輸入的資料本身,比起過度強調整理和分類那些內容來得更有意義。像神經多樣性的思維方式,往往在發想和連結點子時比較擅長,有時不太善於系統地組織東西,所以啊,最好是先想辦法收集資訊而不是急著安排分類。

操作流程如果多一些微小的不便,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例如說,你若要開啟某個應用程式必須再按一次鈕,那只有確定真有需求時才會去用它,不會無意間一直點開分心。曾經有段時間我把47款生產力工具都刪除掉,體驗下來其實蠻解脫的。限制反而換得自由。有太多選項,人真的很容易猶豫不決。但只留三種主要工具以後,我才能全心投入需要被注意、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。

享受刪除App帶來的自由,培養高質量創造輸出

對神經多樣性大腦來說,工具不必然愈多愈好。有時反而需慎選、只保留最貼合自己生活與節奏的應用,而不是汲汲於功能齊全。生產力並非靠優化每條路徑來實現,其實,重要的是讓關鍵工作能獲得充裕空間。例如,下回你心動想下載某個聲稱改變效率的新「神器」時,可以暫緩腳步喔 - 手機裡本就塞滿不少曾熱切下載卻早已淡忘的小工具,有些或許該被移除才行。慢慢刪除,你會發現頭腦其實也清爽許多。

## From the Studio 🛠️

透過 Risekit 串聯更有彈性的內容系統
你有考慮要打造一套能陪伴自身成長與轉換的知識系統嗎?我整理了針對個人創作者的不同提示包、資源及社群服務,如果需要參考可到下列平台看看:

🛒 Etsy Shop-各類數位提示包與便捷模板
📦 Payhip Store-快速取得精選組合、必要小工具
☕ Ko-fi Memberships-專屬月度主題內容+私房福利
💻 Gumroad Downloads-Risekit 系統完整版檔案和各式資源
📚 Lulu --專注於紙本筆記書寫區塊

往往只差一句提示,就能迎來思緒的突破啦。🔧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