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 UX 新手教學不煩人,直接幫用戶秒懂主介面,體驗升級超有感
- 先讓用戶用少於 3 分鐘自己亂點主介面,不用教學影片,直接開始體驗產品。
用戶跳過冗長教學,自己摸索會更快記住重點功能(可以看 1 週內首登留存率有沒有提升 5%)。
- 每個新手教學頁面只放 1 個行動重點,步驟控制在 4 次內,太多就砍掉。
讓人不怕一次卡太多資訊,主動探索意願變高(驗證方式:教學流程完成率 ≥80%)。
- 微文案只寫 8 字以內,別用很長句,錯誤提示直接告訴用戶下一步該怎麼做。
用戶遇到錯誤不會迷路,平均回復操作時間縮短(驗證:錯誤復原流程 60 秒內完成率升到 70%)。
- 付費功能先開放前 2 個重點免費試用,結束後馬上給簡短升級 CTA,不拖泥帶水。
用戶先用再買,轉換率通常能高 3–10%(驗證:GA4 內 CTA 點擊率 2 週內 ≥2%)。
打造秒懂 UX:避免冗長新手教學讓用戶快速上手
好啦,我最近真的一直被各種App搞得很煩。你有沒有發現,現在超多App一打開就開始「教學」?不是那種輕鬆看懂的,是要你死盯著畫面,一步步照他說的點,有些還不能跳過,根本像在上課!我覺得設計師是不是有點忘了 - 其實好用的介面不用塞一堆步驟,也不需要什麼滿版說明書啊。真的,如果我必須先研究說明文件才能知道怎麼按,那這東西…八成哪裡怪怪的。
再來,就是那個傳說中的「10秒定律」。有人測過,前10秒超級重要!真的沒在唬爛。你給使用者開場一團迷霧,他當下找不到功能、或是根本不知道哪裡能按,很快就直接關掉甚至刪除。我身邊不少朋友都會抱怨,「這啥小App,用起來爆炸複雜,一氣之下整包丟掉!」
講個比較新的例子,現在很多app其實設計也蠻漂亮、功能夠強,可 onboarding 反而失敗。他們把教學流程拉長還不能略過,每一步都是下一頁、再下一頁,用戶只會越來越煩躁,心情直接扣分。如果新手進來的第一印象就是「哈囉,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用」,那通常人家就掰掰了 - 根本沒機會留下什麼好評。
再來,就是那個傳說中的「10秒定律」。有人測過,前10秒超級重要!真的沒在唬爛。你給使用者開場一團迷霧,他當下找不到功能、或是根本不知道哪裡能按,很快就直接關掉甚至刪除。我身邊不少朋友都會抱怨,「這啥小App,用起來爆炸複雜,一氣之下整包丟掉!」
講個比較新的例子,現在很多app其實設計也蠻漂亮、功能夠強,可 onboarding 反而失敗。他們把教學流程拉長還不能略過,每一步都是下一頁、再下一頁,用戶只會越來越煩躁,心情直接扣分。如果新手進來的第一印象就是「哈囉,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用」,那通常人家就掰掰了 - 根本沒機會留下什麼好評。
設計專案中提升識別性而非要求記憶
其實我一直不太愛在 app 裡面搞那套 onboarding。老實講,有些設計做得很漂亮,動畫飛來飛去,可是點進去還要教你怎麼用,感覺很不直覺耶。設計這東西,不就是要一眼就會?Miller’s Law 有說嘛,人腦能記的東西其實超少,大概只有 7 個(加減 2 那種),所以再多詳細的導覽,最後大部分人也只會記到個兩三條,剩下還是得當場摸、現場學。
對了順便說,其實最該重視的是介面的辨識度吧,就是讓人一看到按鈕或功能,就知道要幹嘛,而不是強逼人背操作手冊啦。有些軟體真的比較複雜,專業工具啊,那種 onboarding 不做不行,但 UX 好不好,不是看新手教學漂不漂亮,是那些寫在細節裡的小事 - 比方說 UX writing、微文案放哪邊、系統出錯時你怎麼提示,用字有沒有穩定。這些小地方才真的是關鍵,你 onboarding 再炫都蓋不了本質。
更扯的是,有的 app 明明就 onboarding 動畫好多頁,可主畫面亂七八糟,一堆圖示密密麻麻,新手哪可能用得順?我以前參加過不少 UX 研究,看著大家拿手機,不太有人認真看完教學,大多直接一路「下一步」到底,只想快點跳進去玩,根本沒空管前面說什麼內容。所以如果還給他五六頁 onboarding,那根本折磨人。
尤其現在大家手機滑一下分心率爆高,要抓住用戶注意力只能短平快,有話快說。我後來發現啊,如果把 onboarding 壓縮成三個 slide 左右,接受度跟開心程度都會好非常多。認真建議啦,如果不能壓到三頁,也千萬別超過四頁。不然真的一下就被跳過或關掉了,你辛苦寫的一堆介紹完全沒人在乎。
對了順便說,其實最該重視的是介面的辨識度吧,就是讓人一看到按鈕或功能,就知道要幹嘛,而不是強逼人背操作手冊啦。有些軟體真的比較複雜,專業工具啊,那種 onboarding 不做不行,但 UX 好不好,不是看新手教學漂不漂亮,是那些寫在細節裡的小事 - 比方說 UX writing、微文案放哪邊、系統出錯時你怎麼提示,用字有沒有穩定。這些小地方才真的是關鍵,你 onboarding 再炫都蓋不了本質。
更扯的是,有的 app 明明就 onboarding 動畫好多頁,可主畫面亂七八糟,一堆圖示密密麻麻,新手哪可能用得順?我以前參加過不少 UX 研究,看著大家拿手機,不太有人認真看完教學,大多直接一路「下一步」到底,只想快點跳進去玩,根本沒空管前面說什麼內容。所以如果還給他五六頁 onboarding,那根本折磨人。
尤其現在大家手機滑一下分心率爆高,要抓住用戶注意力只能短平快,有話快說。我後來發現啊,如果把 onboarding 壓縮成三個 slide 左右,接受度跟開心程度都會好非常多。認真建議啦,如果不能壓到三頁,也千萬別超過四頁。不然真的一下就被跳過或關掉了,你辛苦寫的一堆介紹完全沒人在乎。

聚焦微文案與錯誤處理減少用戶迷失
很多App真的都這樣,直接把訂閱制擺在你臉上,還沒搞清楚有啥用,畫面就彈個叫你付錢的視窗,有時候還做得很漂亮喔,一開始看起來感覺很專業那種,但結果第一步就是先刷卡。這種操作我每次遇到都覺得「欸不是吧?我東西都還沒碰呢…」。
然後Reddit那邊超多人在吐槽這件事。尤其是某些App明明只會幫你轉一次檔案、生成一張圖片、單純做個濾鏡效果而已,卻一定要綁月費或年費,還不能只單買一次用完就算了。老實說,我現在看到訂閱制已經有點懶得理它們了,有夠煩。
想想看啦,如果今天走進一家聽說很強大的新餐廳(可能朋友推爆),一進門椅子都還沒坐熱,店員就圍過來催帳單,「不好意思先生小姐先結全額」那種感覺…尷尬又火大啊!主廚再有名我也不認識你,你菜單讓我翻一下總行吧!
其實,就是大家只想體驗看看,不是馬上就決定要不要掏錢的啊。尤其現在選擇那麼多,多給點試用時間、讓人稍微了解一下功能,很困難嗎?硬要逼著人家預付,我真的不太能接受耶。
然後Reddit那邊超多人在吐槽這件事。尤其是某些App明明只會幫你轉一次檔案、生成一張圖片、單純做個濾鏡效果而已,卻一定要綁月費或年費,還不能只單買一次用完就算了。老實說,我現在看到訂閱制已經有點懶得理它們了,有夠煩。
想想看啦,如果今天走進一家聽說很強大的新餐廳(可能朋友推爆),一進門椅子都還沒坐熱,店員就圍過來催帳單,「不好意思先生小姐先結全額」那種感覺…尷尬又火大啊!主廚再有名我也不認識你,你菜單讓我翻一下總行吧!
其實,就是大家只想體驗看看,不是馬上就決定要不要掏錢的啊。尤其現在選擇那麼多,多給點試用時間、讓人稍微了解一下功能,很困難嗎?硬要逼著人家預付,我真的不太能接受耶。
設計 UI 時如何降低新手教學比重,突出主介面體驗
有時候我自己在想,設計師真的超需要學習怎麼觀察,一種像偷看別人那樣,不是真的偷看啦,就是很認真去注意人們在不同地方,到底都做了什麼或是怎麼互動。你仔細去好一點的餐廳吃飯哦,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SOP嘛,像是進門先有人幫你帶位問候一下,然後可能直接給小點心或者紅酒讓你慢慢進入狀況,你再翻菜單、決定主菜;最後結帳如果服務很棒還自動會想加點小費。這些流程,你不用特別思考,大腦就默默知道會發生什麼事。
其實很多地方的人、國家,都差不多是這樣的玩法不是嗎?所以每次想到產品設計,就會覺得:欸,那為什麼不乾脆把這套模式搬過來呢?比如說,剛開始就先給用戶一些體驗 - 有點受限制沒錯啦 - 但至少可以用到主要功能,如果真的覺得不夠再補錢,很順手,也很合理啊!
說到重點喔,我一直覺得,做設計最大原則就是「先模仿現實,再進階強化」這件事。有一本超老梗的UX法則(第二條還是第三條忘記),專門說系統界面要對照現實世界操作,人類才習慣嘛,講白一點就是:不要硬拐灣。不然,我現在遇過最煩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花錢不花錢,而是常常明明功能簡單極了也沒外部需求,只因為現在流行訂閱制,就一定要你綁月費。
我猜開發者是希望每個月都能穩賺吧?應該也合理啦,但…唉,比如超級簡單那種算數APP啊、掃描文件那種,其實都是本地算東西而已,可他們連基礎功能都鎖起來,要買$9.99一個月,只為加個標誌所謂「專業版」,我真的不能get。講直白,如果真的超愛用某款軟體,我當然願意買單,有時甚至還狂找打賞入口,就只想讓那些認真寫code的人多賺一頓晚餐。
其實很多地方的人、國家,都差不多是這樣的玩法不是嗎?所以每次想到產品設計,就會覺得:欸,那為什麼不乾脆把這套模式搬過來呢?比如說,剛開始就先給用戶一些體驗 - 有點受限制沒錯啦 - 但至少可以用到主要功能,如果真的覺得不夠再補錢,很順手,也很合理啊!
說到重點喔,我一直覺得,做設計最大原則就是「先模仿現實,再進階強化」這件事。有一本超老梗的UX法則(第二條還是第三條忘記),專門說系統界面要對照現實世界操作,人類才習慣嘛,講白一點就是:不要硬拐灣。不然,我現在遇過最煩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花錢不花錢,而是常常明明功能簡單極了也沒外部需求,只因為現在流行訂閱制,就一定要你綁月費。
我猜開發者是希望每個月都能穩賺吧?應該也合理啦,但…唉,比如超級簡單那種算數APP啊、掃描文件那種,其實都是本地算東西而已,可他們連基礎功能都鎖起來,要買$9.99一個月,只為加個標誌所謂「專業版」,我真的不能get。講直白,如果真的超愛用某款軟體,我當然願意買單,有時甚至還狂找打賞入口,就只想讓那些認真寫code的人多賺一頓晚餐。
讓用戶先嘗後買:正確引導付費轉換的 UX 策略
不是每個App都需要訂閱制啦。老實說,有時候根本不是在玩什麼高級市場策略,是那種設計直接把人攔在門外 - 東西還沒摸到,就丟一個大收費牆,誰會想繼續啊?我自己看到這個,手指頭滑掉直接關掉。
說真的,你要設計數位產品,最基本的就是讓用戶先試一點甜頭再講錢吧。然後如果產品本來就不是「一直提供服務」那種類型,其實搞訂閱真的是…嗯,不知道該怎麼形容,就是哪裡怪怪的。有時候一次買斷反而比較乾脆。你有去問過用戶嗎?不要只是隨便做調查,多花點心思觀察大家怎麼用你的App,那些小地方往往超重要。
對了順便講一下 - 那種「升級吧!現在立刻升級!」彈窗,每動一下頁面就蹦出來,我真的快受不了了。開發者當然也要賺錢沒錯,可是一天到晚纏著用戶升級,只是讓人更煩。老是在跪求,人家其實只會越來越不想理,滿意度往下掉不說,你以為轉換率能變好嗎?根本適得其反啊…
說真的,你要設計數位產品,最基本的就是讓用戶先試一點甜頭再講錢吧。然後如果產品本來就不是「一直提供服務」那種類型,其實搞訂閱真的是…嗯,不知道該怎麼形容,就是哪裡怪怪的。有時候一次買斷反而比較乾脆。你有去問過用戶嗎?不要只是隨便做調查,多花點心思觀察大家怎麼用你的App,那些小地方往往超重要。
對了順便講一下 - 那種「升級吧!現在立刻升級!」彈窗,每動一下頁面就蹦出來,我真的快受不了了。開發者當然也要賺錢沒錯,可是一天到晚纏著用戶升級,只是讓人更煩。老是在跪求,人家其實只會越來越不想理,滿意度往下掉不說,你以為轉換率能變好嗎?根本適得其反啊…
掌握數位產品付費行為分析強化付費誘因設計
今天要來聊聊 -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真的很好用的 app?就是你用了覺得離不開,結果隔一陣子就看到它要收費升級。價格?像有一家 email 客戶端,他們出 2 代版本,直接標 $19.99,你覺得咧?有人會說:「嗯,值得啦。」可也有人(我算是其中之一)會想:為什麼我要一直被推著升級,東西好好的啊!老實說,不少文化裡,如果東西還正常能用,他們根本不想換,也沒興趣新功能,到底哪裡需要一直追著改?很喜歡一句話 - If it ain't broke, don't fix it,就真的形容到位。
突然想到四年前 Windows 11 剛出的時候,我那台筆電明明裝的是 Windows 10,每天都被 Microsoft 彈窗煩死,一直逼我更新,桌面通知跳個不停,很煩啊,整個人都火大起來。最後受不了還是點了升級,但說真的,用上 Windows 11 後… 就,不知道該講什麼,好像除了介面變滑順之外,其實跟舊的差不多,新功能超半調子,有時候還一堆莫名其妙的 bug。然後介面的邏輯怪怪的,我常常找不到按鈕、點來點去只覺得流程比以前更彆扭,多年用慣的操作一下就變了。
所以重點在哪裡?就算你的產品有新版本,要嘛讓它省資源、真的變好,而且別把大家這些年養成的使用習慣全丟掉才行。如果打算增加什麼厲害的新功能想吸引人升級,那最好不要拿大家熟悉的使用方式開刀吧。
UX 設計界其實很在意這一塊 - 盡量讓大家「認出」要用什麼,而不是叫他們每次都努力回想之前怎麼做。有一次想到以前在廣告公司工作,被分去 R&D 部門,一堆必修行銷課程、各種研討會,有夠煩,那陣子上課只想混過去。但多聽幾場突然發現欸,其實 UX 跟 Marketing 有很多地方超像!無論是研究測試還是整理思路,那些原則、思考方式,其實根本有七八成都共通的耶。
突然想到四年前 Windows 11 剛出的時候,我那台筆電明明裝的是 Windows 10,每天都被 Microsoft 彈窗煩死,一直逼我更新,桌面通知跳個不停,很煩啊,整個人都火大起來。最後受不了還是點了升級,但說真的,用上 Windows 11 後… 就,不知道該講什麼,好像除了介面變滑順之外,其實跟舊的差不多,新功能超半調子,有時候還一堆莫名其妙的 bug。然後介面的邏輯怪怪的,我常常找不到按鈕、點來點去只覺得流程比以前更彆扭,多年用慣的操作一下就變了。
所以重點在哪裡?就算你的產品有新版本,要嘛讓它省資源、真的變好,而且別把大家這些年養成的使用習慣全丟掉才行。如果打算增加什麼厲害的新功能想吸引人升級,那最好不要拿大家熟悉的使用方式開刀吧。
UX 設計界其實很在意這一塊 - 盡量讓大家「認出」要用什麼,而不是叫他們每次都努力回想之前怎麼做。有一次想到以前在廣告公司工作,被分去 R&D 部門,一堆必修行銷課程、各種研討會,有夠煩,那陣子上課只想混過去。但多聽幾場突然發現欸,其實 UX 跟 Marketing 有很多地方超像!無論是研究測試還是整理思路,那些原則、思考方式,其實根本有七八成都共通的耶。

解決強迫升級彈窗造成的負面使用感受
我最近真的常在想,什麼東西才是真的好賣,不是說你把外觀搞得超美還是設計弄得很炫就一定有市場。重點可能比較像,你腦袋要一直想著,到底人家會不會願意買單?對啦,比如說,如果你花了很多力氣開發新功能,接下來還打算收費升級,其實啊,一開始設計流程的時候就別只顧著畫介面漂漂亮亮,那一套行銷邏輯一定要先考慮。不然就是白忙。
簡單講啦,沒做基本的市場調查,就算把產品包裝到天花板,也救不了。這個很殘酷。我建議,下次準備弄那種升級提示訊息,其實可以多想幾件事:第一,拜託不要一直跳出來狂煩大家叫他們立刻升級;再來,大部分人都是非必要根本不鳥升級通知;最後,懂一點行銷概念真的有差,拿那些東西去調整你的整體設計,更務實吧。
突然想到,以前在大學我超愛AI,每次能跟大型語言模型互動都覺得「哇也太神奇」那種感覺。結果喔,自從去年開始,全世界一堆人迷上AI,好像什麼都得跟AI扯上一點關係...但氛圍變了。有些人在用AI方式真的亂七八糟,看了反而傻眼。
這陣子,你走到哪裡都聽得到「我們有AI功能」、「這用的是某某大模型」之類。每個產品好像掛個AI標籤就是黑科技。但認真講,有些新聞App原本也就訂閱RSS再推播一下消息,很簡單,但現在有人加了所謂「自動摘要」,結果直接月費$9.99給你開下去。其實仔細看,它服務核心根本和以前差不多,可價格飛天—不得不說,有點傻眼耶。
簡單講啦,沒做基本的市場調查,就算把產品包裝到天花板,也救不了。這個很殘酷。我建議,下次準備弄那種升級提示訊息,其實可以多想幾件事:第一,拜託不要一直跳出來狂煩大家叫他們立刻升級;再來,大部分人都是非必要根本不鳥升級通知;最後,懂一點行銷概念真的有差,拿那些東西去調整你的整體設計,更務實吧。
突然想到,以前在大學我超愛AI,每次能跟大型語言模型互動都覺得「哇也太神奇」那種感覺。結果喔,自從去年開始,全世界一堆人迷上AI,好像什麼都得跟AI扯上一點關係...但氛圍變了。有些人在用AI方式真的亂七八糟,看了反而傻眼。
這陣子,你走到哪裡都聽得到「我們有AI功能」、「這用的是某某大模型」之類。每個產品好像掛個AI標籤就是黑科技。但認真講,有些新聞App原本也就訂閱RSS再推播一下消息,很簡單,但現在有人加了所謂「自動摘要」,結果直接月費$9.99給你開下去。其實仔細看,它服務核心根本和以前差不多,可價格飛天—不得不說,有點傻眼耶。
結合行銷思維優化升級功能呈現方式促進轉單率
有時候,AI真的有人覺得很方便啦,可是也不是每個人都一樣。有些比較在意寫作認真的人,看到AI介入反而會覺得,作者的努力好像變得沒那麼值錢...這種感覺怎麼講,很像你拿一個待辦app,結果它一直自己猜測你要做什麼事情,每天跳通知提醒一些根本不需要管的小細節,到最後事情更亂。有時候看了只覺得,好煩哦,本來不用這麼複雜。
再提一個,有沒有用過那種AI物件移除工具?我只是想把照片裡一個路人消掉啊,他們直接幫你換了一大坨爛東西上去,我算過喔,十次有九次失敗。說真的 - 為啥現在每套軟體都搞AI?感覺就像前幾年NFT爆紅時大家亂湊熱鬧,那種氣氛還蠻類似的啦,但AI當然還是有不少新東西,只是不知道幹嘛什麼都塞進去。
說到app,有的原本其實運作很順,後來加入AI之後反而整個卡住、跑慢變難用了。重點啊 - 不要忘了,大部分強大的語言模型(就是那些厲害的聊天機器人啦),都是建在後端超強伺服器上,一般人如果想用完整功能,不是花錢買訂閱,就是租運算力,很貴欸。
還有,再說本地模型。現在啦,如果沒有高階GPU或NPU,其實一般裝置根本跑不動,要嘛就是速度慢到快睡著,要嘛效果差勁到懷疑人生。如果真有人硬要放手機端執行,一開下去電量直接蒸發。不如不要。所以呢,其實你開發app到底該不該導入AI,要想清楚:只有真的解決痛點再弄,不然只是讓用戶又多負擔、口袋又縮水而已。
直接講結論吧:第一,沒有明確需求別勉強塞AI;第二,目前離線大模型真的還是需要等級很高的硬體才堪用,就這樣。
再提一個,有沒有用過那種AI物件移除工具?我只是想把照片裡一個路人消掉啊,他們直接幫你換了一大坨爛東西上去,我算過喔,十次有九次失敗。說真的 - 為啥現在每套軟體都搞AI?感覺就像前幾年NFT爆紅時大家亂湊熱鬧,那種氣氛還蠻類似的啦,但AI當然還是有不少新東西,只是不知道幹嘛什麼都塞進去。
說到app,有的原本其實運作很順,後來加入AI之後反而整個卡住、跑慢變難用了。重點啊 - 不要忘了,大部分強大的語言模型(就是那些厲害的聊天機器人啦),都是建在後端超強伺服器上,一般人如果想用完整功能,不是花錢買訂閱,就是租運算力,很貴欸。
還有,再說本地模型。現在啦,如果沒有高階GPU或NPU,其實一般裝置根本跑不動,要嘛就是速度慢到快睡著,要嘛效果差勁到懷疑人生。如果真有人硬要放手機端執行,一開下去電量直接蒸發。不如不要。所以呢,其實你開發app到底該不該導入AI,要想清楚:只有真的解決痛點再弄,不然只是讓用戶又多負擔、口袋又縮水而已。
直接講結論吧:第一,沒有明確需求別勉強塞AI;第二,目前離線大模型真的還是需要等級很高的硬體才堪用,就這樣。

思考 AI 嵌入產品時對 UX 實際價值,避免資源浪費
線上大型語言模型,你如果要用,沒網路就不行,然後還會叫你先準備個錢包什麼的,有點麻煩。其實人都會搞錯啦,特別是用手機、電腦切換滑來滑去,不小心多按一個就…嗯,我自己也很常出錯。設計這種東西很多理論都說要給用戶「控制感」和「自由」,有一條我記得蠻清楚的,就是 Nielsen 那組可用性啟發式,有一點直接寫「一定要有個出口、能自救」,不然失誤全死定。而且啊,多數 App 不是都加了返回或撤銷嗎?所以大家反而更敢亂試,反正壞掉還能回頭。
再聊一下,有一些 App 表面看起來弄了 Undo/Redo 按鈕,好像很貼心,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。認真講,那些真正有想到的設計師還會多做一步,比如故意跳個提示:欸你確定要做這件事?然後大部分的人會頓一下,不那麼容易按錯,這樣出錯機率就真的降下來。不過說老實話,就算軟體超級穩、寫得很細緻、人還是照樣出包啊,就是本性。
我想到情境比你以為得複雜很多,例如網路爛成渣那種時候,你的程式如果偵測不到低頻寬狀態、沒給離線選擇,用戶直接爆炸。有時他只是剛好卡在山裡下載檔案,如果 App 懂得通知說「訊號恢復我們再幫你弄」,至少可以省點怒氣,不然一直等半天畫面卡著,是想逼誰抓狂?
最後補一句,「撤銷」、「重做」其實不是萬靈丹,也許有時候更糟。像那種老舊手機,要讓照片編輯器跑高級特效(尤其什麼模糊之類),技術上可以 undo 啦,但真的跑下去 CPU 就快掛掉了。一台舊手機突然烏龜轉世,每次卡住還不能停,很崩潰。但也不是說不該放那些按鈕,而是你得看看裝置到底吃不吃得下,比如 Gaussian blur 真的常常是讓老手機直接休眠的一大元兇,懂取捨比較重要吧。
再聊一下,有一些 App 表面看起來弄了 Undo/Redo 按鈕,好像很貼心,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。認真講,那些真正有想到的設計師還會多做一步,比如故意跳個提示:欸你確定要做這件事?然後大部分的人會頓一下,不那麼容易按錯,這樣出錯機率就真的降下來。不過說老實話,就算軟體超級穩、寫得很細緻、人還是照樣出包啊,就是本性。
我想到情境比你以為得複雜很多,例如網路爛成渣那種時候,你的程式如果偵測不到低頻寬狀態、沒給離線選擇,用戶直接爆炸。有時他只是剛好卡在山裡下載檔案,如果 App 懂得通知說「訊號恢復我們再幫你弄」,至少可以省點怒氣,不然一直等半天畫面卡著,是想逼誰抓狂?
最後補一句,「撤銷」、「重做」其實不是萬靈丹,也許有時候更糟。像那種老舊手機,要讓照片編輯器跑高級特效(尤其什麼模糊之類),技術上可以 undo 啦,但真的跑下去 CPU 就快掛掉了。一台舊手機突然烏龜轉世,每次卡住還不能停,很崩潰。但也不是說不該放那些按鈕,而是你得看看裝置到底吃不吃得下,比如 Gaussian blur 真的常常是讓老手機直接休眠的一大元兇,懂取捨比較重要吧。
加強錯誤復原機制,保障用戶操作自由度與信心
嗯,怎麼說呢,我最近其實一直在想,好像真正會被記住的設計,基本都離不開「幫人留點活路」這個念頭。設計不是只讓你一路順風順水吧,有時候出錯也是正常,重點是能不能讓你回得來,不會卡死。我有用過一些 App,它們就是那種 - 一按下去,喔齁,完蛋,根本沒得救,我整個就直接氣到刪掉。
你知道嗎,有時候要給大家一點安全感,就是可以亂試、不怕錯那種彈性。不然誰會放心用?像,有沒有後悔機制這事超重要。不能只是做到「啊不小心也還有撤銷鍵」,再高級一點就是設計上本來就不要讓人容易跌坑。也不用每件事都大驚小怪蹦出警告視窗,但丟給用戶自己收拾殘局真的很不行。
說到例子,其實市面上做得好的產品很多,你只要仔細體驗、看他們怎麼處理那些容易踩雷的操作,學起來比什麼都實用。我之前還特別去切換手機跟電腦平台用同一個服務,天啊,差超多,有些自以為聰明的設計在另一邊用根本雞肋。
嗯…最後想順便唸一下,如果有什麼話、建議、或想批評,都歡迎留言,我都會看。還有真的很感謝願意在 Medium 上追我故事的朋友,如果你覺得多少有收穫的話,小額贊助對我來說真的很大鼓勵啦。🙏🏻
你知道嗎,有時候要給大家一點安全感,就是可以亂試、不怕錯那種彈性。不然誰會放心用?像,有沒有後悔機制這事超重要。不能只是做到「啊不小心也還有撤銷鍵」,再高級一點就是設計上本來就不要讓人容易跌坑。也不用每件事都大驚小怪蹦出警告視窗,但丟給用戶自己收拾殘局真的很不行。
說到例子,其實市面上做得好的產品很多,你只要仔細體驗、看他們怎麼處理那些容易踩雷的操作,學起來比什麼都實用。我之前還特別去切換手機跟電腦平台用同一個服務,天啊,差超多,有些自以為聰明的設計在另一邊用根本雞肋。
嗯…最後想順便唸一下,如果有什麼話、建議、或想批評,都歡迎留言,我都會看。還有真的很感謝願意在 Medium 上追我故事的朋友,如果你覺得多少有收穫的話,小額贊助對我來說真的很大鼓勵啦。🙏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