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功能優先順序怎麼排?運用MoSCoW與80/20法則,避開過度堆疊與常見迷思

Published on: | Last updated:

幫你快速排定產品功能順序,少踩雷、也不怕用戶看不懂,直接帶來市場回饋。

  1. 先圈出前 5 個你覺得「非做不可」的功能,馬上對比現有用戶投票,數字高於 60%再留。

    這種抓重點的方法能直接避開功能焦慮,大家往往一次只需要兩三個核心功能(7 天後看用戶調查回覆率有沒有破 50%)。

  2. 直接用 MoSCoW 法,5 分鐘內把所有功能劃分四類:必須要有、應該有、可以有、不要有。

    把功能分清楚就能快速看出哪一個才是真的用得到,避免大家常常越做越多但卻沒人用(每週追蹤後端日活功能點擊率,top 2 顯著高出其餘功能 1.5 倍)。

  3. 每週挑 1 個新功能,限定 14 天內找 10 位用戶聊聊,看他們理解難度如何,太多說不清就砍掉。

    功能要能讓用戶 10 秒內說出用途,不然容易卡在溝通障礙(14 天後記錄實測用戶能不能順利說明用途,至少 8/10 才算過)。

  4. 開始從80/20原則下手,只保留會影響最多 80% 用戶體驗的 20%核心功能,直接砍掉冷門。

    功能少一點,團隊資源集中,反而用戶滿意度會明顯提升(30 天後比較新舊版本 NPS,核心版提升至少 1 分)。

找到方法避免產品功能焦慮與過度堆疊

這個現象好像大家都會遇到,嗯,叫Feature FOMO死亡螺旋吧。創業者常常在想到底該先做什麼,然後東加一點、西塞一點,最後搞到完全收不住手,有時真的覺得有點煩啦。本來只是想造個腳踏車,結果各種聲音一來,好像變成要生出一台會飛的怪東西,蠻離譜。

說實話,有時候凌晨三點突然靈感閃一下,「就是這功能了!」欸,好嗨哦,但馬上又會想,是不是該先問用戶。嗯,所以只好跑去找幾個潛在客戶問問。第一位超興奮:「哇酷耶,不過能不能再多弄個跟主題沒關的?」第二個很直接:「其實很棒啊,可是如果加新功能應該更好」,聽起來那要做半年吧。還有第三個很佛系:「其實可以把Facebook那套通通放進來就無敵了」…你看看,每次好的MVP全被莫名其妙的新需求堆到動不了,最後大概就是這樣被Feature FOMO吃掉啦。

搞懂為什麼用戶需求不等於好產品方向

你知道嗎,問用戶想要什麼新功能,感覺就像跟小孩問今天晚餐吃什麼一樣。嗯,他們八成說冰淇淋、披薩、巧克力蛋糕,還想加個獨角獸?其實真的不太可能滿足啊,欸,不能直接送上一堆糖分的東西啦。獨角獸...這想法是有點可愛沒錯。

Henry Ford之前那句話嘛,「如果我問大家要什麼,只會說更快的馬。」不是他囂張,算了,也沒有那麼偉大啦,但這就是事實,用戶會抱怨問題很行,可是真要出解法就不行。大概是設計東西跟發現痛點根本兩件事。

怎麼說?舉個例好了,有人跑來說:「我希望有暗黑模式,而且AI還能根據我的情緒跟房間燈光自動變換主題色!」喔,但其實原因應該就只有螢幕晚上太亮眼睛不舒服啦。沒必要搞這麼花俏對吧。

然後,「驗證悖論」又來湊熱鬧了。簡單說啦,你先去問10個人需求,不小心就收回來47條天馬行空的願望清單(老實講,一堆邏輯都亂掉,還挺像創業早期會發生的事),結果就是,每一項都想照顧,只因為怕有人不開心,你就全做了...嗯,大概這樣。

搞懂為什麼用戶需求不等於好產品方向

辨識用戶真正痛點而非表面功能建議

天啊欸,超爆有感 - 你如果什麼都想塞進去,真的,最後就是四不像啦!用戶根本只會抱怨:「啊,這也太亂了吧」還有「那個功能怎麼雞肋成這樣?」說認真,那根本自找麻煩,然後結果是,每一項都半吊子。大堆頭就像那什麼瑞士刀,有47個神奇小工具沒錯,但哪次迷你那刀片真拿來用過?牛排館掏出來只會被朋友笑。

哦講重點!直接丟出比較靠譜的玩法啦 - 其實這結構行得通!(嗯…應該算合理、我不騙)

第1步,「問題火力全開搜尋」!!別再啥都問「你想要哪些功能」啦。試著改成:「[某任務]你最卡關在哪?」、「演示一下你現在實際操作」,或者問「哪件事超級不爽,只要錢到位寧願外包掉?」—順便說,有時嘴巴講很愛健康、可是點擊率最高的卻永遠都是繽紛大按鈕。不信?多觀察,比光聽更準!

再來是第2步:MoSCoW法則版本升級哈哈,把功能全分門別類:

MUST have - 沒有就GG(即時通訊app不能發訊息…直接祭天吧)

SHOULD have - 不錯很重要,但初版沒有也不死人(比如已讀小通知,看了更焦慮,行,也行)

COULD have - 有最好,不急,有餘力加上(自訂emoji就是了)

WON’T have - 此刻遺忘它!未來隨便等,也不用強求(例如區塊鏈通通算了…除非主攻區塊鏈領域)

第3步必須記得!老規矩80/20定律!!八成用戶實際玩就只玩兩成頂尖主功能,好嘛,把精華放大,不要求全求「神」—拚到極致最有效率!

掌握實用的MoSCoW法排序產品優先順序

嗯…功能怎麼挑?欸,就是你先腦海裡能想的,全部列下來啦,別省。寫完之後,你想一下喔,如果只准你留一個,哪一個會讓人家看到直接說,「拜託閉嘴,錢都給你了」。如果有那種反應,大概八成就是重點功能。

對,其實很直觀啦。挑出來後,就再回頭看看其它。重複一次,選第2、第3強的,不用太多,也別猶豫什麼了啦。真的不用再拖,一直加也只是自己亂;夠了,就這樣。我不開玩笑啊,有時候該停手。

另外…欸,「The Mom Test」那個,也算滿重要。講法其實超簡單 - 你就拿著這feature,試著10秒以內直接跟媽媽解釋一遍。如果她覺得懂,那才叫OK。可是如果是像什麼「我們用區塊鏈結合AI再搞組織優化」,媽啊,大部分媽媽聽到應該傻眼吧?這種描述…唉,不過是嘛,誰懂啦。

掌握實用的MoSCoW法排序產品優先順序

運用80/20法則聚焦打造關鍵核心功能

你知道嗎,有時候要講明白一件新服務,像這樣說:「Uber版的遛狗服務」,其實就超級直觀啊。馬上get到意思對吧?假如你媽都能秒懂,八成用戶也會明白。可要是你媽直接一臉懷疑看你,嗯,那多半搞不好自己想複雜了啦。

然後評估新功能,其實流程很清楚:每項功能,可以打兩組分數 - 影響分跟努力分,各三個小項目,全都1~5分自己選。影響分怎麼來?第一,看用戶體感爽不爽;第二,看能不能正中核心問題、直接解;第三,思考這功能有沒有特色或差異化賣點。

再看努力分:一、開發會花多少時間(寫起來到底累不累);二、後面維護煩不煩,有沒有技術債那種;三、做下去可能爆出什麼其他麻煩或未知風險。

啊重點公式記一下:

Priority Score = (Impact Score × 2) - Effort Score
Impact為什麼要乘2?其實大多數新創產品根本就是先衝impact,用戶有需求才是真的!等需求穩了,工程那些慢慢優化啦,沒人在意那種「還沒人要」的空氣優化方案喔。

排序很簡單啦。大於10 - 不用想直接幹(BUILD THIS NOW),如果5到10之間,就先加進Soon™️清單當備案等一下。不到5就,不好意思,目前冰封等哪天公司真的變unicorn再回頭翻Maybe when we're unicorns資料夾啦。

欸,對了,其實蠻多人常掉心理陷阱耶,例如「Real Talk: The Psychological Traps You're Falling Into」。所以最後還是建議冷靜照上表分析,每個環節過濾清楚,不然很容易腦衝結果出大包呢!

判斷新功能是否易於傳達和理解給用戶

先來Trap #1!IKEA效應爆擊登場!你有沒有過組完IKEA桌子就覺得超級無敵讚?但,事實講啦,就是紙板一堆 - 喔,我沒有嗆你,大家都會愛自己動手做的東西啊哈哈哈。重點是,大腦真的會鬼打牆!要破解這種自戀小陷阱超簡單啦:立刻找一個根本不甩你面子的同事,直接讓他當feature大法官。欸他說難聽話就讓他講!這種人往往才是真的救命恩人,比假讚美更有效。

Trap #2轉場~沉沒成本迷思來了。有時會猶豫:「欸,我們搞這功能都忙2週,乾脆硬幹吧?」拜託等一下、想一下行不?真正慘的,不是兩週泡湯,而是做到底結果再多浪費2個月、最後完全沒人用 - 那才真的虧到哭爆欸!反省一下,要勇敢停損啊,不然後悔。

然後Trap #3:競品恐慌正式現身。「唉呦,那家對手也有這功能耶!」所以勒,他們賺錢嗎?他們user很爽嗎?還是只是瘋狂亂塞新功能當寶可夢集卡遊戲玩??認真問,你又不是在跟別人比誰按鈕多,只專注衝數量有屁用啊。記住喔,你要的是實用,不是大雜燴(信我一次)。

判斷新功能是否易於傳達和理解給用戶

快速評分每項功能,決定開發優先級別

欸說到想真的幫用戶解決問題,其實我覺得關鍵還是在能不能找到最有感的那個方案啦。有一套叫「Holy Grail」的驗證方法真的滿實用的,之前聽過很多人在創業社群都拿來推,蠻值得大家直接照這流程來走一次!

首先啊,第1週主要在做所謂的問題探索。直接衝去找10個潛在用戶,一定要是面對面訪談喔,不要以為丟份問卷就能搞定。因為你想要了解的根本不是什麼他們嘴上想的新功能,而是那些讓他們卡住、崩潰的具體情境。聊一聊記下重點之後,可以觀察一下是不是有三個以上的人都有同種困擾。欸如果真有出現這種共通模式,那應該很可能就是真的市場需求了。

然後到了第2週啦,就拿最關鍵那3個痛點隨手用Figma做幾張mockup吧,真的別再搞PowerPoint,會被設計師笑到翻😆。畫完找剛剛那批受訪者過來,給他們直接反饋。千萬不要插嘴,靜靜看對方反應超有戲。如果有人臉亮了起興奮,嗯這方向沒錯。如果全部都無感…就只好老實說要趕緊回頭檢討。

等進到第3週,「Fake Door Testing」時間啦。簡單說就是先搭個Landing Page,把新feature亮相放好,再加顆「Coming Soon」按鈕看看。不需要系統真會動,只想測到底多少人會去點,也就知道這東西到底是不是表面熱度還是真的被渴望。

最後第4週也滿狂,叫「Build the Ramen Version」。意思其實就是只先開發出超陽春版,可以動但不完整,不要丟臉你都不敢給朋友看才對勁。如果這版成品一出來,你已經興高采烈地大秀四方,那九成都塞了不少沒必要的小功能XD

驗證標準也超直白喔,如果有40%的試用者超熱愛喊「非得不可」,立馬推進下階段!只有20–40%的話,看要微調或刪減東西繼續試;低於20%不用猶豫,直接換主題吧(「Kill it with fire」這句可不是開玩笑)。

另外,他們還推薦了一份「Ultimate Feature Decision Checklist」,真的滿機車卻很務實:首先,一句話講得清楚嗎?再來,有讓核心價值變強?這輪不上線會怎樣嗎?超過80%用戶天天要用才算數喔,不然就是多餘功能而已。另外能兩個sprint完成最好,再不能拆得再細。不是真痛就不用急著上!最後題目超狠,如果賭一千塊美金你敢壓這東西能紅嗎?不敢那算了。

啊對,其實大家常提一句Steve Jobs從沒跑民調問iPhone會不會紅,所以結果根本不是瞎問,而是一步步紮實驗證走過來才能信心滿滿出手!

避免陷入創業常見心理陷阱及盲點

說到這件事喔,他那時候的觀察超有意思,就是很多人很受不了要帶一堆裝置出門欸,手機、iPod、相機,每樣都塞口袋裡,超煩對吧?再講一下,其實當時大家也沒多愛智慧型手機啦,像Blackberry,被批得滿慘。嗯,很多人還是很希望可以無限制上網吧,不想被綁著走。

其實Steve Jobs的重點是在解決「真正的問題」啊,不是丟出一串功能清單給團隊。什麼49個需求說穿了,可能只是真的三、四個根本困擾而已。有沒有搞錯,那些痛點釐清才算抓到關鍵,剩下細節都是雜訊沒必要多管。他用篩選法過濾掉多餘內容,真的專注下去比較有效。

喔講個重點,比方有三項設計做到極致,就是屌打那種又雜又不夠好的三十項啊。「A product with 3 features that work perfectly beats a product with 30 features that work 'okay.'」對這句我覺得你可以記起來,非常有感。

那怎麼執行咧?呃很簡單啦,你乾脆先把所有想得到的功能全部寫下來,包括那種半夜突然蹦出的怪主意都別放過,好像可不可能也沒差。

下一步就是照Priority Score公式去排分數啊,每個條目都排一下就知道啦。基本上拉出前面最亮眼的前三名功能即可,不必堆滿整桌子!

喔接著重要的一步,要做Fake Door Test,就是丟出去看用戶會不會回應那些你覺得特別猛的功能。如果反應低迷,大概是假需求,要換掉就好。

最後步驟很直接,你把經過驗證、分數衝最高的功能搞到最好,再馬上讓所有人能用!不要再拖啦,「Ship it」,行動快才是真的贏家。

避免陷入創業常見心理陷阱及盲點

執行四週高效驗證流程確保市場需求

唉,其實產品這種東西啊,真的不要只靠腦袋自己幻想啦。你腦子轉破也沒什麼用,沒數據都是白搭。有數字擺在那裡,用戶怎麼點、哪裡卡關一清二楚。所以與其猜測,不如乾脆根據用戶實際行為直接改比較快吧?光想沒有意思。

隨便說一句,不要老是在那邊磨來磨去,一定要上線的版本才有意義欸。「Ship beats perfect. Every. Single. Time.」不唬爛,每次都是這樣。完美主義太麻煩了,拖來拖去反而錯過時機。喔,你還在糾結的話,很可能都比別人慢了啦。

簡單列一下 - 因為我懶得多講:1,用戶其實自己講不清楚需求,狀況一堆啦;2,新功能多,不代表你的產品一定會好;3,還是得先確定痛點再想解法;4,別亂塞一堆東西,好用才是重點,能做少就少,多了以後再加吧。

反正講半天,不如直接看數據決定事情啊。有問題嗎?推上線測最直接。很多時候第一版很陽春很糗,但你硬是不推,那可能就是永遠推不上去了耶!

算了,我說真的,把你那份feature list砍掉70%好不好?相信我,以後回頭看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動手刪除的自己。新創公司本來就是死掉一大堆功能才成功的,有垃圾就要馬上丟啊。「Fail fast, fail often, but for the love of all that is holy, please fail CHEAP.」老話是真的。失敗可以但錢不要亂花哦。

落實產品精簡思維,只留下真正有價值的功能

1. 你還有打算弄什麼AI情緒偵測暗黑模式嗎?OK啦,想玩就玩。可是欸,先等一下,能不能先好好把一般的暗黑模式處理好呢?這裡真的很拜託,不是隨便講講,是發自內心那種。

2. 作者自己,經歷太多了吧。各種創辦人,一下子腦袋一熱要開發Uber版亂七八糟產品,大概沒有人真的需要,偏偏每次都親眼目睹,全程參與那樣。現在呢,他在AppUp Labs協助別的創業者 - 講直白點,有時候是在幫大家分析哪些想法千萬不要衝動下去。然後啊,有個弔詭現象,就是「判斷哪個不應該做」往往還比決定「到底要做啥」來得更傷腦筋。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