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vOps Homelab 自動化實戰:故障排查常見問題與技術社群交流全指南

Published on: | Last updated:

快速避開 DevOps Homelab 的新手坑,省下爆肝排查跟孤單瞎忙的時間

  1. 先挑三個自己最常遇到的錯誤類型,3 天內馬上記錄下來(寫個簡單表格就好)。

    這樣每次遇到一樣的 Bug 可以直接查,不會一直重複卡同一關。(1 週後回頭看表格裡有 2 筆以上已經靠自己解掉)

  2. 每次部署新服務,直接用自動化監控設 10 分鐘檢查一次健康狀態,不用全靠手動盯。

    這樣大半夜有狀況也能第一時間收到警示,不會睡一覺起來才發現爆炸。(一個月內自動通知有出現過至少 1 次)

  3. 三天內找 2 個 AI 助理或線上論壇問一次技術問題,別悶著自己查太久。

    問別人或 AI 可以省下土法煉鋼的時間,順便學到新招式。(7 天內至少解決掉 1 個卡關、找到新解法)

  4. 每週抽 30 分鐘玩一次故障演練,比如直接關掉某個服務,看多久能恢復。

    臨場練過才不會遇到真的掛掉時腦袋空白,只要 2 次內就能縮短一半處理時間。(2 週後比對實戰前後修復時長)

找到學習 DevOps 卡關的原因並重啟動力

你看,五個月一轉眼就過去了。那些基本步驟嘛,你都搞定差不多了啦。CI/CD的流程?這沒問題,都順利跑起來了喔。AWS的基礎操作,大概已經駕輕就熟 - 我猜連登入後台都不用想太久。然後Docker,真的是,啟動速度快到像泡杯茶那樣自然,一點壓力也沒有啊;還有,Kubernetes你其實也摸了一輪、Grafana那個儀表板也設好幾次了不是嗎?再講Linux好了,你應該熟到每天終端機都會在心裡喊「老大安安」吧。對啦,就算像Prometheus那種配置檔案,有時候搞不懂,不過硬著頭皮慢慢試,也是能搞定。

不過咧,到頭來怎麼有種原地踏步的感覺?你自己是不是會突然冒出一個疑問:「到底是哪裡卡住了?」每天感覺動力掉一半,好像只敢待在泳池淺水區,不敢往深水走;甚至常常覺得腦袋好空,之前學的內容居然模糊成一團 - 很煩對吧,那些工具用不到就像筆記被封塵,看過卻沒用過。嗯,就像逛市場買了一堆新鮮食材,但根本懶得下廚,結果那些菜只好壞在冰箱裡。

說真的,如果看到這裡會心有戚戚焉,也不用擔心啦,其實蠻多學DevOps的人都碰過這種悶局;原因啊,可能不是因為什麼實力太差什麼的,大多數時候就是把所有知識都當成打勾任務完成,但從來沒真正拿來練功或玩出花樣。你懂我意思吧,就是差在那個活用跟體驗感而已。

跳脫教程循環,體驗 DevOps 真實實作挑戰

嗯,怎麼說呢,其實…如果你現在這個階段還一直在找教材,啊不如說,你早就準備好了吧。說真的,你學的已經夠多,不用再刷什麼新影片或文章了喔。其實就直接開始自己動手做,哪怕一開始亂搞,看哪裡爆掉都沒關係。

有時大家卡住,都因為不斷看教學,陷進一種死循環啦。明明工具清單超長,可問題不是「我懂不懂」啦,而是缺那種真槍實彈、會痛的失誤。像那些DevOps技能,我感覺不是靠紙上談兵就可以,你也只能等監控突然爆警告記憶體怪怪的,那時才知道慌啊 - 還有半夜那種CD/CI pipeline忽然當掉,YAML一直報錯排版爛光,看了都頭痛欸。

反正啦,我以前遇過的工程師老鳥,每個初期全栽在這些事裡面。如果想知道他們後來是怎麼翻身?答案很單純,其實:「不要再一直吸新知識喔,你先直接host一下屬於自己的東西吧。」

如果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入門,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大概就是自己組一套homelab(就算很陽春也行)。根本不用高級設備,也沒必要繳奇怪的雲費用啦,就是拿來亂玩,用爆為止。

手上剛好有廢舊筆電?很建議裝Proxmox虛擬機,一鍵爽用喔。當然如果現成PC不多,就普通日常筆電加Docker Desktop、VirtualBox隨便挑一個練習看看嘛;或者WSL2開個Linux玩,也挺無腦。如果超想折磨自己,又剛好家裡有Raspberry Pi幾台,那組cluster說老實話,是又麻煩又帥氣 - 重點是真的會玩到開心但偶爾吐血。

系統架完,直接去awesome-selfhosted網站挑套程式來布署測試。一開始應用選什麼無所謂 - 可能blog、網頁書籤器、遊戲伺服器或者wiki,只要你覺得方便好玩就行。唯一真正值得在意的是部署和碰到bug的整個流程,而不是最後產出能不能商轉。建議前期完全不要碰自動化腳本,全程手動,多出錯多嘗試幾次才學得到啦,不要管會不會弄壞整個主機也是生活樂趣之一。

跳脫教程循環,體驗 DevOps 真實實作挑戰

開始搭建自己的 Homelab 實戰部署技術

欸!Docker玩一次還不夠,立馬再全開一遍,超嗨!Kubernetes怎能漏掉?不論是k3s、還是k3d,這兩個就是天生做這種環境測試神器啦。想要自動化嗎?Ansible或Terraform直接上,全部流程都能讓它們自動跑起來。順帶一提,我自己從零搞homelab的經過有寫DevOps homelab setup guide喔,你也可以逛我GitHub,那邊塞了一堆homelab專案,隨你挖!

然後下一步真的爆簡單,就是所有東西都給我監控起來,不管是不是只有你用 - 練功嘛當然就得在自己地盤橫衝直撞!Prometheus直接架設收集container metrics,數字爽快一眼全覽。Grafana畫dashboard很帥,數據分秒更新那個感覺就對了!有Alertmanager還會警告大叫,有沒有很狂?如果覺得不夠激烈,再把Loki或者ELK stack拉來收Log,也完全沒問題。

接下來要幹嘛?手動亂砍pod或故意弄CPU爆炸啊,看alert大響直接通知,真心有感欸,「可觀測性」三個字這時才活過來不是嘴炮。那圖表一跳紅你馬上知道是哪個app出事,那瞬間就超真實,比看什麼部落格經驗還爽!

最後一定要提AI啦,現在就是AI開掛年代,你想部署想打壞都更快更爽。根本不用冒新bug海,新專案甩旁邊。Cursor請進場、GitHub Copilot也OK,其實看順手選哪個助理工具都行,自由度高無敵!對新手或想正宗DevOps練功的人超友善,相當於開了特權金手指 - 根本不用半年慢慢追React前端流量。

欸但話說回來重點別跑偏喔 - Cursor不是讓你變程式高手,是幫你撐到最後一里路而已,用得剛剛好就行啦!

運用自動化監控學習觀察與排解服務異常

說真的,這個套路用下去,學習速度直接暴衝!不只是單純做個side project啦,整個流程根本超完整!欸快點看:
- 先讓AI幫你開新專案,用Cursor打開一波,新建像是to-do app、URL shortener、Dashboard或Metrics collector之類的小項目。沒有限制,想啥做啥都行!
- 想法講給AI聽就好,它直接丟出架構草稿,你完全不用花時間死背語法,把精力放在「每個環節怎麼串起來」才有感。疑難雜症丟給Cursor,例如:「要加API endpoint」、「資料庫怎連?」「環境變數設定方式?」還有health check?通通可以請AI補細節!
- 下一步一定要更硬派一點,把完成品丟出去跑才算真的;Docker不能省吧,就自己寫Dockerfile(或者直接叫Cursor生成,然後再搞懂每層用途),推上registry那步絕對別跳過!
- 用Docker Compose或k3s部署到homelab,不用遠端機房,在家也能玩得跟真生產差不多~要安全的話?逆向代理、SSL憑證必須配齊,雖然自用,但能弄像正式線上一樣就很有成就感啊!

接下來嗨爆重點來了喔,你最好狂亂搞測試啦 - 把剛剛那套辛苦拼出來的東西「故意弄壞」!舉例說…比如直接關掉database connection,再試著中斷請求,看會炸出什麼怪錯;再不然寫個無窮迴圈直接燒掉CPU,也很好玩啊,看alert會不會蹦出來;甚至瘋狂塞爆硬碟空間挑戰系統極限。老實說沒人規定一定照教科書流程走,就是這種一直拆一直測試才最容易真正學進腦袋裡!!!

運用自動化監控學習觀察與排解服務異常

善用 AI 助理強化建置、部署與故障排查經驗

說真的,有時候故意丟一個明明有缺陷的版本上線,看到那種滿螢幕爆紅的日誌,真的是瞬間頭皮發麻。不過話說回來,這畫面反而讓你可以測自己到底能不能很冷靜地把系統回滾回去。欸,假如只是單純當機就太無聊了,不如直接手動斷個網路,看你的服務到底會自動連回去,還是直接爛在那邊報錯。

然後喔,查問題的方法真的要多像點資深工程師吧。什麼東西爆炸絕對遲早會發生啦,不用一冒煙就直奔Cursor問「拜託幫我修好」。先等等,把錯誤日誌讀完,不要只看最後一句。有時候拿那串長到天邊的stack trace去Google一下,一堆大神早就在GitHub或什麼issue區討論過同樣災情,自己多翻翻其實很快會找到端倪。

你可能會直覺只想問Cursor「怎麼救」,但其實更該追根究柢:「為啥Redis磁碟寫入失敗就一定出現MISCONF error?」多了解背後設計原理比照搬解法有意義啊。真正源頭找到才是補破洞的辦法啦,不然一直套臨時解沒完沒了。

喔對,等bug處理掉後別鬆懈。最好再多加點錯誤容忍能力,比如把重試機制做進去,而且得有指數退避策略。不夠的話就再上health checks跟readiness probe保底。一開始架構還沒起來就先佈監控比較保險,有異常狀況至少能提早收到警訊。

最後齁,這堆排雷心得千萬不要只放腦袋裡啊。一定要寫下來存檔備查,要不然下次踩到同樣地雷又是新的一輪崩潰,很浪費精力吧。

設計容錯練習提升 DevOps 問題解決能力

嗯,其實喔,當你想真的進到DevOps這一塊,欸,那種痛感真的要趁你最有感覺的時候記下來啦。先從基本的東西開始吧,把基礎建好,然後再往上堆一些比較難的玩法。例如啦,你可以考慮加個隊列系統進來,比方說RabbitMQ或者Redis Queue之類,然後…嗯,故意讓你的worker掛掉(沒錯,就是主動搞壞它),再試著自己把它救回來。

大概下一步,就可以去動手做分散式追蹤啦。其實這個功能很關鍵,你就能清楚看到每一筆請求怎麼流過你各種服務。有個提醒哦,一旦你那些微服務自己擴容,遇到壓力測試……你的homelab真的有可能扛不住欸。不過,不用太擔心啦,本來就是要玩到底才會爽嘛。

然後,如果想體驗什麼叫多服務架構,真的是直接自己組起來最快。準備好,它們肯定會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同時出包或互相拖垮,看了超有戲!唉,我說啊,其實最棒的地方就是,你不是單純寫App,而是在極速學會DevOps整個生命週期運作的每一步。

實戰是什麼意思?基本上就是要一直看可觀測性、韌性、部屬方法還有事件怎麼處理啦。說實話,公司願意給DevOps工程師那樣薪水,就是因為這些能力夠重要。有時候半夜爆炸一聲(拜託不要真的熬夜修好嗎,要睡覺),你還是只能像大家一樣靠log、metrics、tracing跟Stack Overflow硬著頭皮Debug。可是,欸,這種經歷真的比什麼教科書都刻骨銘心耶,就是那種打過仗才知道怎麼活下來的感覺。

然後進到第四步,自動化那邊嘛,真心建議大家,只要打算長久搞DevOps,不自動化根本就等著操爆自己。剛開始手動部署練習一下無所謂,但只要目標是理解真正的DevOps精神啊,你遲早一定要把全部重複事情通通自動化才行!

所以,要怎麼做呢?欸,可以先寫一支bash script,用一句指令把app部署起來;之後再丟到Git repo裡,再設webhook去自動觸發。懂我在講什麼嗎?其實就這樣!

設計容錯練習提升 DevOps 問題解決能力

逐步導入自動化流程減少手動部署工時

欸講真的,CI/CD pipeline要怎麼選?根本不用想太久啦!三個就放那邊:Jenkins、GitLab CI、GitHub Actions,你抓一個順眼直接用起來。不要猶豫,立馬commit下去超爽!啊,VM的事?你就Ansible拿出來砸,有沒有,不要有心理包袱,一刀砍掉重練很正常,把homelab全都當成隨時能被fire掉的員工,而不是什麼療癒寵物樂園,那台壞了砍爆它直接新起一份。這思維夠狠對吧,但說真的,就是得這樣你才體驗到infrastructure as code核心,不然永遠在踩細節重覆苦路。老話一句,一鍵砍完,能在一小時原始碼復活全場 - 你懂,比那些掛LinkedIn DevOps頭銜還威啦!

你可能覺得奇怪欸,失敗要寫嗎?拜託記下來啊,各種筆記各種blog哪管誰看呢。像是:「我三台Raspberry Pi上弄k3s,本來以為很屌,結果十秒就後悔」,又或者「明明差一條小橫線hyphen死也查不出來,Ansible Debug死五個小時」之類,全寫吧 - 全部踩雷都值紀念。不過Prometheus瘋狂叫早起,一行訊息也能吐槽!前期沒人理更好,你自己Google自救看到之前遺書文檔那瞬間爆有成就感。喔順便,如果你的部落格是自己搞架構然後整合CI/CD自動部署發佈喔~帥氣程度絕殺Medium那些公版啦XD。不想折騰的話,就選省力方案但別擔心格式潮不潮,「開始」才是命門。

噢問題多了別煩惱,其實你完全不孤單咧!整個DevOps圈亂熱情,只要你不是伸手打混仔隨便問,人家都有愛心啦。我自己常逛r/selfhosted啊,那邊超多人家裡設備比公司都瘋,只為NAS狂爽;然後還有r/homelab,也有人伺服器推進衣櫃疊滿開Cluster做實驗都是真的不是作假。在GitHub玩awesome lists爽翻天嘛,像awesome-selfhosted足夠殺半天時間XD。另外Discord、Slack滿天飛,有專門Kubernetes或Terraform社群,有膽敢凌晨三點鬼叫「到底我pod CrashLoopBackOff怎救?」包你至少收到五種不同解法哈哈,不信試試看!(我是認真的)

紀錄每次失敗,將故障歷程轉為知識資產

欸我跟你說喔,千萬不要只是當個旁觀者,趕快直接開問,有什麼環境設置就大聲秀出來!真的有什麼爆掉也沒差啦,順便自黑一下,其實還滿有趣的啊!講認真的,越主動亂入、丟問題,你會發現超多時候其實大家根本也都半桶水,只是表面裝得很專業啦,那些比較能 Google 的就顯得神一樣,大致就是這樣啦。

咳咳,來說「Packaging 跟 Infrastructure as Code」這話題,你手上基本技能先搞定後,就輪到這邊了!首先包裝部分啊,你要學會怎麼寫 Dockerfile 把東西通通變成容器,千萬別偷懶在 Dockerfile 裡隨便狂加 RUN apt-get install *,這種真的是超不 OK!(我是認真的)然後 .deb、.rpm 這些包要怎麼打,也不能只略懂皮毛喔~雖然文件看起來都繞成一坨線,但研究進去超級實用。欸對,還有 Python 和 Node.js 的各種套件管理你至少要碰一下,要不以後遇到 dependency hell 的時候…你直接會崩潰好嗎!早點習慣那些指令跟小細節,到時候 debug 問題才不怕唬住自己。

Infrastructure as Code 基礎架構自動化超重要啊!Ansible 就是不錯的選擇,我自己也常用,你光是把全 lab 一鍵重建真的很帥,不騙你。而且如果公司資源夠大方、預算到位,再學 Terraform 或 OpenTofu 完全值得!它那個雲端資源管理比以前強太多。最終想達到的效果很簡單啦 - 只要 push 一份 config 到 Git,所有機器全部自動跟進升級,不用 SSH 慢慢點進去改檔案,欸現在都幾年了還手動弄,不會太復古了吧!

再來,其實最大關鍵完全不是工作現場才能練 DevOps,有影響力的是你的「私人生活需求」。舉個例,如果你試過自己建 password manager、自架 git server 或幫自己家裡 VPN 動手弄好,有天服務哪邊壞了保證會很焦慮,但你會拼命想修回來 - 誰叫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你的數位生命線?搞懂它們等於武裝自己啦!!

紀錄每次失敗,將故障歷程轉為知識資產

參與 Homelab 和 DevOps 社群擴展技術交流圈

有壓力這種東西喔,其實還挺必要的,嗯,就是那種有點逼人的緊迫感啦。你仔細想,每次遇到壓力才真的開始動腦筋、技能才會磨出來對吧。講得直白一點,老實說招募的人根本不太鳥你證書幾張,他們超級在意你是不是那種「真的動手做」的人啊。然後,一打開你的 GitHub,滿滿一堆自架 homelab,有的還寫了奇奇怪怪又特別詳細的技術 blog,生活和踩雷都敢記下來。

面試的時候,如果能很清楚地說明「為什麼這裡要這樣搭」、「當初基礎建設的決策邏輯」,坦白說這比那種狂看四十小時線上課、只是刷一個證照的人,要強太多了 - 至少給人的印象完全不一樣,價值感也差很多嘛。

唉,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卡關,但可能沒有啦,大概只是系統升級卡了一下罷了。五個月瘋狂自學下來,那些專業名詞大致應該都有基本概念吧。現在剩下什麼?其實重點反而是開始跟自己的終端機、指令行對話,把 log 一條條抓出來,各種 deployment 跑不起來就亂查 Reddit、GitHub Issue 到處問,那過程就是練等值啊。有時進入平原期(plateau)會怕迷路,其實根本不用,因為那剛好是你要蓄力起跳的地方。

說句最簡單也最有用的:先別猶豫,把 VM 隨便啟起來部署個新東西玩看看。不管它多小眾多莫名其妙,就假裝自己真的運營一台生死交關的重要伺服器似的,大膽折騰,盡量搞壞再修回去。整個流程全部紀錄下來,不熟悉?沒關係,再重複幾輪就懂啦!你腦子內容都有了,只是少了那個身體記憶。有興趣搞 DevOps?光會背流程或抄設定沒用,就是要讓自己一次次遇到各式翻車場面,每一次收拾殘局都算數。

對了,如果有興趣知道我怎麼組 DevOps homelab,其實可以去逛逛我寫過的一篇 homelab setup guide,也歡迎直接翻我的 GitHub,通通丟著各式小專案。有時候想想,我會搞這堆東西其實只是單純因為想到:「欸,如果…我自己能不能做到?」

整合軟體包管理及 IaC 打造專屬可持續架構

呃,這次專案,怎麼說……結果好像又炸掉了吧。嗯,就亂糟糟的,只能再試一輪啦。有點無奈,其實用 Cursor 這種 AI 工具迅速弄個東西,本來就經常翻車。不過啊,這其實就是學習的一環啦,有時候搞砸也不意外。

最近嘛,我開始東摸西想,要不要做個小玩意給那些想用 Cursor 快速縮短 build-deploy-break-learn 整段流程的人,也可能只是記錄吧。我自己用的 prompt 幾乎全部都存在本子裡,然後乾脆順手做幾套可複製的專案範本。或許會變課程、甚至寫個隨手筆記教學本,也還沒定案啦。現階段只是在琢磨要怎麼呈現比較不累贅。如果你有興趣,不妨留個「Guide」讓我知道……欸,至少不是自己在講話吧?

欸對,如果有誰想搶先用完整版、或者先收到幾組專屬的 DevOps Free Cursor prompt──_這裡直接訂閱_ 應該就不會錯。我差不多每週會發一些 homelab 教學和 YAML 輸慘筆記,有時還附上公司踩雷、搞砸正式機環境的故事,那些平常真的少見。反正有想試,可以進來看看到底在幹嘛啦。

至於找人,其實很簡單──Gumroad 跟 Payhip 那邊都能抓到我的資源。連 LinkedIn 如果你習慣那裏私訊,也行嘿 🍻 謝謝支持啊🤝

覺得內容還行嗎?那順手分給團隊看看囉,也許大家能省點錢、更快推新功能,有空和主管聊聊 DevOps 到底帶來什麼效益。傳給身邊需要的人,我覺得分享出去是最輕鬆但重要的一步了。

訂閱一下 **DevOps 電子報** 吧,不會寄廢話,就是案例、便宜小訣竅加上國際大公司升級基礎架構挖回來的小偷師方法。一個按鍵,大概就比別人搶快一點。

然後想查哪些 **真實 DevOps 專案** 有利加強求職?早就整理完了→ **DevOps Portfolio Projects**

額外講一下,如果你做 DevOps 工程,每次都會忘記那些 command 怎解難問題,我丟在 GitHub 上了,一份 troubleshooting 指令彙整包加說明書: **DevOps-Troubleshooting-Toolkit**。順便,如果覺得方便,用得到,願意請幫我星星一下 ⭐

咖啡……如果今天內容覺得有料歡迎 Buy Me A Coffee 小力支持下喔。

最後,再小提一嘴 Osomudeya "Zee" Zudonu 的背景。他做 Azure、AWS、GCP 還有華為多雲大概五年多了,是 Cloud & DevOps Engineer 也是技術作家。有支援各種企業打造高可用與省預算架構,他做事重成果,不太管用哪套工具,比較是講務實運作那掛。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