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招讓 AI 幫你自動化重複瑣事,日常工作效率直線提升
- 先列出每天要重複 3 次以上的小事,交給 AI 或 Python 幫忙處理。
減少每天 10 分鐘重複瑣事,1 週多出至少 1 小時可以專心做正事。(7 天後比對工時紀錄)
- 直接用中文或口語輸入 5 條指令,讓 AI 幫你轉成 Python 或 Notion 操作語法。
不用自己查語法或教學,5 分鐘內搞定設定,馬上體驗自動化便利。(執行完立刻檢查 Notion 有無自動同步內容)
- 每天抽 3 分鐘用語音把靈感或待辦說出來,讓 AI 自動同步到 Notion。
少打字、不漏記,7 天後回頭看,靈感和任務記錄數量提升超過 30%。(統計一週語音記錄條目數)
- 選 1 種 AI 工具(像 Gradio 或本地 LLM),3 天內實測快速回應和操作簡單度。
選對工具才能減少卡關和等候,提升行動力,3 天內至少解決 1 項原本拖延的重複任務。(看第 3 天有無成功自動執行)
找出你想讓AI自動化的日常重複瑣事
剛起床頭有點鈍,不過我最近倒真的親自摸索怎麼自己做個AI助手,說穿了,根本不用一大票人也不用丟進什麼鉅額預算。其實只要會用Python,加上幾個API還有腦袋轉一下,就蠻快可以搞出一套看起來頗堪實用的小AI啦。我一開始其實沒想那麼大 - 不是想整個像科幻電影裡Jarvis那種,什麼都包辦、家電通通聽它指揮,而是偏重於處理瑣事、幫忙梳理雜務或把每天那些很煩的重複任務稍微精簡。
最近這幾個月,大致花點心力拼拼湊湊,總之最後弄出了簡約風的AI助理。有趣的是,它現在已經被我天天抓來跑正事;換句話說,就是逐漸變成工作日常不可少的工具。不曉得你們是不是也討厭一直做一樣無聊手續?我反正超受不了啊,所以才會往「怎樣能偷時間」這方向找方案。
另外,一開始就希望系統效率夠高,也能在離線狀況運作 - 畢竟總有沒網路或訊號不穩的時候吧。有種心得覺得,其實市面很多強調自動化或大型協同團隊支援的大型產品,都太overkill啦,你只要針對需求量身打造小巧輔助員(嗯,就是前面講的),基本日常早就綽綽有餘囉。所以,如果有人問「該怎麼弄出跟Jarvis類似的智能夥伴?」嗯,我大概會回:靠著自己學一點程式加借力API,一定做得到;而且根本不用砸錢換設備、更別談動用團隊這回事。好吧,就先分享至此 - 再睡五分鐘好了……
最近這幾個月,大致花點心力拼拼湊湊,總之最後弄出了簡約風的AI助理。有趣的是,它現在已經被我天天抓來跑正事;換句話說,就是逐漸變成工作日常不可少的工具。不曉得你們是不是也討厭一直做一樣無聊手續?我反正超受不了啊,所以才會往「怎樣能偷時間」這方向找方案。
另外,一開始就希望系統效率夠高,也能在離線狀況運作 - 畢竟總有沒網路或訊號不穩的時候吧。有種心得覺得,其實市面很多強調自動化或大型協同團隊支援的大型產品,都太overkill啦,你只要針對需求量身打造小巧輔助員(嗯,就是前面講的),基本日常早就綽綽有餘囉。所以,如果有人問「該怎麼弄出跟Jarvis類似的智能夥伴?」嗯,我大概會回:靠著自己學一點程式加借力API,一定做得到;而且根本不用砸錢換設備、更別談動用團隊這回事。好吧,就先分享至此 - 再睡五分鐘好了……
用自然語言讓Python AI幫你聽得懂指令
我覺得講到自動化,其實最根本的一點,真的不是問什麼「AI能做哪些酷炫的新東西」,反而要先盤點 - 哪幾件每天會讓你想翻白眼、心情煩躁的小事?這種瑣碎到令人火大的日常,其實最有資格成為自動化的起點啦。例如,像我個人困擾就不少:一直在重複回覆幾乎一樣意思的郵件、每週都在整理又臭又長的會議筆記(拷貝貼上已經讓手指快壞掉),還有老是在Google搜尋同樣的Python語法、那堆放著等有空再看的技術文件或YouTube教學總是爆炸多,需要理一下重點……光這幾條就足以叫人投降,好嗎?也是因此,我就決定從零開始搞一個純粹服務我自己生活細節的Python助理,把那些雜事慢慢丟給它做,手邊可以少操勞一點是真的。James Clear 其實也蠻推崇這路線:「自動化的意義並不只是要你一天產出爆表,而是用來清除那些對目標無關痛癢的小動作。」這話真的切中核心。

串接Gmail、行事曆、Notion等實用API做真正助手
大家早,剛睡醒,腦袋還有點霧,來聊聊這個AI助理的核心邏輯好了。其實簡單來說,就是它會先把你講的人話轉換成一串機器看得懂的指示,你不用管後面怎麼執行,只要像平常交代朋友那樣講就行。工程師不是什麼都寫死的,而是利用GPT-4o-mini模型,把「發送後續郵件給John,關於報告」這種很自然的語句轉成JSON結構 - 譬如像這樣:
{
"action": "send_email",
"recipient": "John",
"subject": "Follow-up on report",
"body": "..."
嘗試在本地跑Mistral等LLM獲得快速離線回應
你是不是跟我一樣,有時候也會在意自己對話或工作資料的私密性啊?畢竟,現在線上很多 AI 都要連網才有辦法用,可是這麼一來,其實還是會有資安和延遲問題,偶爾心裡就是會有點小擔憂。要怎麼更直接地把這類型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弄到自己的電腦,然後完全不用經過雲端服務呢?
其實,你可以嘗試本地運行 LLM,像 llama.cpp 這種開源方案就還滿常見,加上 ctransformers 或 llama-cpp-python 這類函式庫,一整套下來大概就能搞定基本需求。例如,你選擇了 Mistral-7B 模型,把它丟進主機上後,不用 API、不連外,也能快速處理查詢內容 - 說真的,很自在吧!
如果舉個簡單的操作例子,大致步驟會長這樣:載入 llama_cpp、指定你的模型路徑(比方叫 mistral-7b-instruct.Q4_K_M.gguf),初始化完成以後,只需要丟個字串給 llm,像 “Summarize this meeting note:\n...\n” 這樣問,它馬上就給你摘要結果啦。相關代碼其實就幾行,看了也不會太頭昏。
用本地 LLM 跑事情的彈性確實很不錯,例如要自動整理 PDF 文件、問各種跟程式或架構相關的小細節 - 而且全程離線,不只效率高,更能照顧資訊安全與隱私。我覺得像現在注重自主掌控的朋友肯定會挺喜歡,而且如果你臨時醒來半夜想測點什麼,也不用怕連不到伺服器。好吧,我自己是真的滿常用、覺得頗省心的!
其實,你可以嘗試本地運行 LLM,像 llama.cpp 這種開源方案就還滿常見,加上 ctransformers 或 llama-cpp-python 這類函式庫,一整套下來大概就能搞定基本需求。例如,你選擇了 Mistral-7B 模型,把它丟進主機上後,不用 API、不連外,也能快速處理查詢內容 - 說真的,很自在吧!
如果舉個簡單的操作例子,大致步驟會長這樣:載入 llama_cpp、指定你的模型路徑(比方叫 mistral-7b-instruct.Q4_K_M.gguf),初始化完成以後,只需要丟個字串給 llm,像 “Summarize this meeting note:\n...\n” 這樣問,它馬上就給你摘要結果啦。相關代碼其實就幾行,看了也不會太頭昏。
用本地 LLM 跑事情的彈性確實很不錯,例如要自動整理 PDF 文件、問各種跟程式或架構相關的小細節 - 而且全程離線,不只效率高,更能照顧資訊安全與隱私。我覺得像現在注重自主掌控的朋友肯定會挺喜歡,而且如果你臨時醒來半夜想測點什麼,也不用怕連不到伺服器。好吧,我自己是真的滿常用、覺得頗省心的!

讓AI助理自動總結YouTube影片省時學習
你有沒有發現,「Watch Later」播放清單其實跟平常生活裡的雜物櫃超像?我常常塞了一堆影片,卻幾乎沒點開過。最近睡醒突然靈光一閃,我開始試著加點技術魔法 - 直接把這些還沒看過的影片內容「摘要」出來。
基本想法其實不算太複雜啦。首先,我們要用一個叫 YouTubeTranscriptApi 的工具,它能自動幫我們抓到每部影片的逐字稿。大致步驟是這樣:你先從播放清單拿到那串影片連結,用正則表達式抽出 video_id(就是每支影片獨特的那組碼)。然後,把這組 id 丟進 YouTubeTranscriptApi.get_transcript 裡面,就能拉回完整 transcript 原始資料,通常格式會是一長串對話分段。
不過如果只停在拿到逐字稿,其實跟看完影片還是差很遠。於是我就讓 GPT 幫忙,直接下指令「Summarize this lecture in bullet points.」,它會產出條列式重點精華。整體流程說穿了就是:透過 api 自動取得文字→再用 AI 轉成摘要,有效率整理掉一堆沒時間消化的大量內容。我猜很多人可能覺得,真的有必要搞得那麼 geek 嗎?但老實說,用起來意外順手啊!
這套做法甚至可以順帶保存 code snippets,每次只是按幾個鍵,就輕鬆快速把講座重點抓下來。不必硬啃那些一兩小時的大長片,你的數位雜物清單也瞬間變乾淨不少。有時候懶洋洋地整理,比努力補課還爽咧。
基本想法其實不算太複雜啦。首先,我們要用一個叫 YouTubeTranscriptApi 的工具,它能自動幫我們抓到每部影片的逐字稿。大致步驟是這樣:你先從播放清單拿到那串影片連結,用正則表達式抽出 video_id(就是每支影片獨特的那組碼)。然後,把這組 id 丟進 YouTubeTranscriptApi.get_transcript 裡面,就能拉回完整 transcript 原始資料,通常格式會是一長串對話分段。
不過如果只停在拿到逐字稿,其實跟看完影片還是差很遠。於是我就讓 GPT 幫忙,直接下指令「Summarize this lecture in bullet points.」,它會產出條列式重點精華。整體流程說穿了就是:透過 api 自動取得文字→再用 AI 轉成摘要,有效率整理掉一堆沒時間消化的大量內容。我猜很多人可能覺得,真的有必要搞得那麼 geek 嗎?但老實說,用起來意外順手啊!
這套做法甚至可以順帶保存 code snippets,每次只是按幾個鍵,就輕鬆快速把講座重點抓下來。不必硬啃那些一兩小時的大長片,你的數位雜物清單也瞬間變乾淨不少。有時候懶洋洋地整理,比努力補課還爽咧。
利用語音識別快速將靈感或待辦同步到Notion
有沒有過這種時候?人還在刷牙,突然腦袋冒出「啊,那個待辦事項不能忘」的念頭,但手上沒東西可以記,回到電腦前一切又消失了。這情況真的很常見,老實說我自己就發生過好多次。
最近,我有點懶得再被這些零碎想法打擾,所以決定讓語音指令來幫我解決。其實,你只要用個現成的語音助手接上本地的語音識別工具(像是`speech_recognition`這個套件),然後直接把錄到的指令丟進 Notion 裡做任務管理就好了。整個過程,大致就是你隨時講,機器幫你聽,把內容轉換成文字,再請它丟去給 Notion 處理。有點像偷懶機制,但超級方便啊。
下面是簡單的程式碼範例──我用 Python 寫的,如果不太懂沒關係,大致意思就是:
- 開啟麥克風。
- 監聽你的語音並即時辨識。
- 把結果丟給自訂處理器(比方 GPT 或 API)。
- 任務馬上寫進行事曆或代辦清單裡。
總之,這方法讓我們哪怕是在家自言自語,都能把雜亂的小想法立刻留存、立即推進,不怕回頭就忘。人性化、簡單,有點療癒吧!
最近,我有點懶得再被這些零碎想法打擾,所以決定讓語音指令來幫我解決。其實,你只要用個現成的語音助手接上本地的語音識別工具(像是`speech_recognition`這個套件),然後直接把錄到的指令丟進 Notion 裡做任務管理就好了。整個過程,大致就是你隨時講,機器幫你聽,把內容轉換成文字,再請它丟去給 Notion 處理。有點像偷懶機制,但超級方便啊。
下面是簡單的程式碼範例──我用 Python 寫的,如果不太懂沒關係,大致意思就是:
- 開啟麥克風。
- 監聽你的語音並即時辨識。
- 把結果丟給自訂處理器(比方 GPT 或 API)。
- 任務馬上寫進行事曆或代辦清單裡。
import speech_recognition as sr
def listen_and_execute():
recognizer = sr.Recognizer()
with sr.Microphone() as source:
print("Speak...")
audio = recognizer.listen(source)
command = recognizer.recognize_google(audio)
handle_command(command) # 調用 GPT 解析器 → 執行動作
總之,這方法讓我們哪怕是在家自言自語,都能把雜亂的小想法立刻留存、立即推進,不怕回頭就忘。人性化、簡單,有點療癒吧!

打造Gradio互動UI替代純文字命令行使用方式
Gradio 的介面真的很直觀。基本上,用戶直接拖放 PDF、打字互動,甚至可以點點選單就完成很多操作,說起來真方便啦。不只這樣,你還能快速串好各種元件,所以整合進度一向算流暢。舉個小例,載入 Gradio 其實不用大費周章,大概就這樣: </code></pre>javascript
import gradio as gr
說到人機對話,不少朋友會希望有語音互動嘛,這部分其實用 speech_recognition(簡寫 sr)配上麥克風錄音就行,再把取得的語音轉文字後交給 GPT 處理,比如下方的範本:scss
def listen_and_execute():
recognizer = sr.Recognizer()
with sr.Microphone() as source:
print("Speak...")
audio = recognizer.listen(source)
command = recognizer.recognize_google(audio)
handle_command(command) # Calls GPT parser → action
我覺得,有了這個流程,桌面助手幾乎可以搞定大多數使用情境,而且畫面也清爽、蠻有質感,好用沒壓力。
如果想讓助手「更懂你」,還能結合句子嵌入技術,比方試著拿 sentence-transformers 先把之前的對話內容丟進去跑向量化;再加一層 FAISS 快速建檔索引,如此以來,AI 不僅能粗略記住歷史訊息,也有能力秒速搜尋、回應相關問題,不太容易漏掉上下文的關聯性。
應用sentence-transformers建立個人化AI記憶庫
這段程式碼讓人不用完全靠一個巨大的向量資料庫,也可以賦予助理一點「記憶力」的感覺。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技術奇妙,來,舉個實際例子: </code></pre>javascript
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
import faiss
import numpy as np
model = SentenceTransformer("all-MiniLM-L6-v2")
sentences = ["email John about report", "summarize the PDF", "schedule meeting"]
embeddings = model.encode(sentences)
index = faiss.IndexFlatL2(embeddings.shape)
index.add(embeddings)
靠這套方式,只要有人講出類似「Do that thing I mentioned earlier」(做我之前提到的那件事),機器其實能夠理解你想的是哪一件事。說穿了不是什麼魔術,而是用 embedding 這種向量技巧搞定啦。
## 最終回顧:這個專案教會了我什麼
雖然沒能直接造出 Jarvis 那種夢幻級 AI,不過結果反而更符合我現階段工作的日常狀態──就是多了一位按自己需求客製的小幫手啊。很神奇,在短短不到一週,我已經自動化了原本最讓人分心、雞毛蒜皮的小任務,差不多 30% 被交給助理處理。回頭看,有幾點體會挺有意思:
首先,自然語言好像正慢慢變成新世代的人機介面;再者,其實 API 和大型語言模型(LLM)都開始能頂替以前必須開很多瀏覽器分頁才能完成的工作。而且現在在自己電腦上跑的小型模型速度其實很快,解決日常事基本足夠。此外,有時候愈單純的方法往往比複雜流程還好,不需要特意疊加太多功能來拼湊東西。
總結一下啦,其實想做一個真正能幫自己的小工具,不一定非要追求完整建構整套 AI 系統。就用手上工具切合需求,一步一步改良,效果說不定比預期還不錯呢!

整理構建過程中學到的實戰效率提升策略
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系統,對提升每天工作效率真的是滿關鍵的策略啦。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,這些建議都很抽象,但實際上 Python 依然算是一個挺好用的工具。如果你還有興趣繼續看這篇,其實八成你也想試著動手做一點東西。好,那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:選出一件每天都要重複、但每次執行都有點煩的例行公事(像是整理檔案、轉格式那類),然後就在週末花點時間試著用 Python 搞個小工具來幫忙自動處理。這種助手寫完之後,只要固定發佈出去,不意外的話,你應該每週能省下滿多瑣碎時間。當然啦,有時設計過程可能沒想像中順,但多嘗試還是值得!
## 創辦人的訊息
哈囉大家,我叫 Sunil。趁現在,真的很感謝你們看到最後 - 而且,也謝謝你成為我們這個社群的一員。其實有點小感動!
## 創辦人的訊息
哈囉大家,我叫 Sunil。趁現在,真的很感謝你們看到最後 - 而且,也謝謝你成為我們這個社群的一員。其實有點小感動!
探索如何從零開始搭建屬於自己的專屬AI助手
我們這一群人,其實全靠志工默默運作著這些出版平台,沒有人發薪水給我們,完全是憑著一點熱忱想把內容送到大家眼前。嗯,每個月竟然有超過3.5m的朋友讀到我們產出的東西,有點意外,也很開心啦!要說經費嘛,我們是真的沒有拿任何資金喔,就是希望盡點小力回饋社群這樣。如果你覺得還不錯、剛好願意幫忙支持,記得在LinkedIn、TikTok還有Instagram上找得到我們,另外也能訂閱每週一次的電子報陪你聊天。有空離開前,不如隨手幫我們拍手(clap)一下吧,也別忘了多關注本位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