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這裡開始行動 - 幫你優化數位溝通體驗,減少線上服務困擾,聯繫順暢不再卡關
- 設定每天僅檢查電子郵件與通訊APP不超過3次
有效避免資訊轟炸與分心,提高回覆效率與生活品質
- 遇到機器人客服無法解決時,主動於10分鐘內尋找人工協助選項
縮短問題處理時間,不再被反覆推送標準答案而延誤進度
- 定期(每月)整理常用帳號資料並備份一次登入方式說明
面對多重驗證或服務異常時可快速自救,不怕臨時被鎖帳號
- *跨國或特殊線上諮詢需求,優先查閱官方FAQ並預約真人專業人員*
*確保獲得正確答案和合法建議,避免誤信網路謠言導致損失*
老傢伙學新把戲?先來個自我揭露
[### 像我這樣的老傢伙,還能掌握現代潮流嗎?# 科技與社群媒體的力量與痛苦 ### 以Boomer視角]
唉,講真的,我這個故事最早是在2023-03丟出來過一版。那時候,其實連夥伴計劃都沒門參加(怎麼講得像人生某種測驗),就純粹是有話想說而已。然後呢?完全沒人理,也沒有半個掌聲、留言,更別提什麼討論或轉發,簡直像掉進深井裡。那陣子心情也很難講,大概就像…嗯,不說了,拉回來。所以我後來又改寫大半內容、拼命修正細節,希望這次運氣好點吧。不過,我其實不敢拍胸脯自稱在科技或社群媒體上是什麼高手啦——畢竟年紀到了,偶爾會搞混App icon。但話又說回來,多年下來總還是攢了一些零星經驗,如果硬要給自己定位,大概算半桶水「Boomer」觀察員吧。
網路嘛,就是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,有時候真讓人頭皮發麻。不過也不得不承認,它同時塞滿無窮盡的新工具、怪招、小貼士、奇聞軼事、冷笑話,以及那些你根本分不清是真是假的人間溫暖和知識碎片。有點矛盾喔?欸,我常常分神去查資料,一查下去又忘記原本要做什麼,只好提醒自己「先把主題寫完再亂飄」。所以咧,就開門見山好了。我準備整理一下,關於現代科技我最愛抱怨的五件事,以及偷偷喜歡上的五個點。
### 「不可回覆」電子郵件:天啊,這真的是我的第一名痛處。
唉,講真的,我這個故事最早是在2023-03丟出來過一版。那時候,其實連夥伴計劃都沒門參加(怎麼講得像人生某種測驗),就純粹是有話想說而已。然後呢?完全沒人理,也沒有半個掌聲、留言,更別提什麼討論或轉發,簡直像掉進深井裡。那陣子心情也很難講,大概就像…嗯,不說了,拉回來。所以我後來又改寫大半內容、拼命修正細節,希望這次運氣好點吧。不過,我其實不敢拍胸脯自稱在科技或社群媒體上是什麼高手啦——畢竟年紀到了,偶爾會搞混App icon。但話又說回來,多年下來總還是攢了一些零星經驗,如果硬要給自己定位,大概算半桶水「Boomer」觀察員吧。
網路嘛,就是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,有時候真讓人頭皮發麻。不過也不得不承認,它同時塞滿無窮盡的新工具、怪招、小貼士、奇聞軼事、冷笑話,以及那些你根本分不清是真是假的人間溫暖和知識碎片。有點矛盾喔?欸,我常常分神去查資料,一查下去又忘記原本要做什麼,只好提醒自己「先把主題寫完再亂飄」。所以咧,就開門見山好了。我準備整理一下,關於現代科技我最愛抱怨的五件事,以及偷偷喜歡上的五個點。
### 「不可回覆」電子郵件:天啊,這真的是我的第一名痛處。
垃圾郵件和無聲回應,溝通障礙日常
嗯,通訊這種東西,唉,有時候真的讓人很煩躁。單向溝通嘛,說到底——怎麼講,就是你一直被丟訊息,但根本沒地方回應,那種無力感還蠻強烈的。我就常想,發送者或許是圖個方便吧?他們只要按下「傳送」鍵就完成工作,可對收件者來說,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,你懂我意思吧?有時候就是很想問個問題或反饋什麼,結果得自己找電話號碼(欸等等,我突然想到最近客服電話都超難打的)、或者又要裝一堆奇怪的App,不然就只好去網站填那種「聯絡我們」表單。
再講到那個回覆率——據說啦,平均大概只有50%會收到回信。其實也不確定是不是每家都這樣,但總之,很多時候石沈大海。然後更麻煩的是,有些人壓根沒注意到寄來的是「不可回覆」信箱,所以一氣之下直接點了回覆。欸,我前幾天差點也犯同樣錯誤⋯⋯結果兩小時後才發現信根本寄不出去,只收到冷冰冰退信通知,那當下只能搖頭嘆氣。
**真的搞得人很抓狂。**
聊到聊天機器人的話題啊,其實我之前滿懷期待。但事實上,大概不少用戶心裡都在想:開發團隊在人工智慧訓練、尤其是顧客服務領域,其實還有進步空間。有時跟機器人對話,就像自言自語一樣,看似熱情,但答非所問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也許以後會變厲害吧?現在只能繼續觀察,看他們什麼時候能聽懂我們真正需要什麼……唉,又扯遠了,拉回正題,就是單向溝通真的是挺令人困擾的問題啦。
再講到那個回覆率——據說啦,平均大概只有50%會收到回信。其實也不確定是不是每家都這樣,但總之,很多時候石沈大海。然後更麻煩的是,有些人壓根沒注意到寄來的是「不可回覆」信箱,所以一氣之下直接點了回覆。欸,我前幾天差點也犯同樣錯誤⋯⋯結果兩小時後才發現信根本寄不出去,只收到冷冰冰退信通知,那當下只能搖頭嘆氣。
**真的搞得人很抓狂。**
聊到聊天機器人的話題啊,其實我之前滿懷期待。但事實上,大概不少用戶心裡都在想:開發團隊在人工智慧訓練、尤其是顧客服務領域,其實還有進步空間。有時跟機器人對話,就像自言自語一樣,看似熱情,但答非所問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也許以後會變厲害吧?現在只能繼續觀察,看他們什麼時候能聽懂我們真正需要什麼……唉,又扯遠了,拉回正題,就是單向溝通真的是挺令人困擾的問題啦。

機器人客服繞圈圈,問題解決遙遙無期
說真的,到現在我還沒有哪一次是靠聊天機器人把問題解決的,奇怪欸,有點難以置信。嗯,我也不是沒給它機會,每次遇到麻煩都去試看看。其實,問題通常有點複雜(像是那種跟銀行有關的事),不太可能三言兩語就能搞定。然後你知道嗎?最後都變成在花半小時「換個方式重問」或者一直來回傳訊息,結果呢?還不是只丟給你一串電話號碼,要你自己打過去找客服(等下文應該會講到這件事)。唉,有些人說這種聊天機器人的誕生就是為了讓我們不用再打電話,但我看好像根本不是這麼回事。
最近想開個銀行帳戶,你有試過嗎?我看網路上也寫得很清楚,銀行現在都推線上辦理。我還真聽話,在兩天內硬著頭皮弄了六次,一直失敗。欸,其中一個狀況是文件照片怎麼傳都不行,好怪。然後還有自拍要驗證臉部,無論怎麼擺表情、角度抓半天,就是過不了;下一秒指紋辨識又跳出錯誤提示,好啦,到底是誰設計的啊?唔…每一步都是卡關,也不知道是系統挑剔還是我的手指不夠乾淨。不管啦,又扯遠了,反正實際上線上辦戶根本沒想像中容易。
最近想開個銀行帳戶,你有試過嗎?我看網路上也寫得很清楚,銀行現在都推線上辦理。我還真聽話,在兩天內硬著頭皮弄了六次,一直失敗。欸,其中一個狀況是文件照片怎麼傳都不行,好怪。然後還有自拍要驗證臉部,無論怎麼擺表情、角度抓半天,就是過不了;下一秒指紋辨識又跳出錯誤提示,好啦,到底是誰設計的啊?唔…每一步都是卡關,也不知道是系統挑剔還是我的手指不夠乾淨。不管啦,又扯遠了,反正實際上線上辦戶根本沒想像中容易。
開戶奇遇記:指紋、自拍還有拒絕服務
「其實想想,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吧。嗯,反正心裡盤算著只要走去分行處理一下就好了,事情應該很快搞定。當時我也沒有多想,大概用五分鐘慢悠悠地晃到了銀行,結果經理倒是挺客氣,只是我們話還沒說幾句,他就直截了當跟我說只能在線上開新帳戶。我愣住,一瞬間腦袋空白,那這樣我過來幹嘛?唉,但也不能在那邊耽擱太久。我一臉無奈地走出來,還有點懷疑是不是真的只能線上辦啊,可又懶得追根究柢,就隨手摸摸口袋——啊對面還有一家別的銀行。
話說回來,我平常也不是特別信任哪一家銀行啦,不過既然都到這步田地了,就乾脆過馬路試試看。那家行員動作蠻快的,我坐下、填表、聊兩句廢話,大概半小時吧?帳戶就給我開成了。有點離題,不過企業會設這種流程,也許背後有什麼不得已的理由吧?只是,有些時候真的讓人感覺自己像個被踢皮球的人罷了。」
話說回來,我平常也不是特別信任哪一家銀行啦,不過既然都到這步田地了,就乾脆過馬路試試看。那家行員動作蠻快的,我坐下、填表、聊兩句廢話,大概半小時吧?帳戶就給我開成了。有點離題,不過企業會設這種流程,也許背後有什麼不得已的理由吧?只是,有些時候真的讓人感覺自己像個被踢皮球的人罷了。」

NHS線上問診,醫療變得陌生又遠距
這個服務啊,在英國國民保健署(NHS)還滿紅的,不少人好像都會用。嗯,反正大致流程就是你得先在網路上填一份表格,自己把問題寫進去,搞得像是辦手續。不過有時候我光想到那些選項就有點頭痛。接著家庭醫師會看一下內容,可是說真的,他們也不認識你,你寫什麼他只能猜啦。
然後下一步,有別的人──可能哪位護士或者行政?反正不是醫生本人啦,用電話或簡訊聯絡你,再通知之後該怎麼安排。我覺得封鎖那陣子吧,好像大家也沒別的選擇,只能靠這一套;但生活恢復正常了,這招就突然變得有點詭異。唉,其實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只有我感覺怪怪的。
對了,中間從頭到尾都沒有真的見到醫生本人,一切都是在線上解決。而且那個表格字數還有限制,要精簡又不能漏掉重點,有時憋半天才打完,就覺得好累。更不用說流程其實挺繁瑣,一堆小細節,不知誰設計出來的。有些人、尤其年紀大的長輩,大概會因此而更加焦慮,而且明明只是想要快點看診,有時候拖一拖病情反而惡化了。嗯,我忽然想到,上次阿姨還問「遠距診斷真可行嗎?」我當下答不上來……畢竟現在科技雖然方便,但總還是讓人心裡發虛吧。}
### 客服中心:
{老實說喔,這種現代服務模式嘛,好像也算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新玩意。不知道為什麼,每次想到要跟電腦或系統互動,都覺得心裡涼了一截,是不是太誇張?結果身邊不少朋友也吐槽類似狀況。所以啊,也許只有真正遇到麻煩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,不過現階段很多人看起來並沒有特別熱衷於這套新方法呢。(欸,又離題了。)總之,就是多數用戶似乎對它頗有微詞,大概是因為缺乏溫度與實感吧。
然後下一步,有別的人──可能哪位護士或者行政?反正不是醫生本人啦,用電話或簡訊聯絡你,再通知之後該怎麼安排。我覺得封鎖那陣子吧,好像大家也沒別的選擇,只能靠這一套;但生活恢復正常了,這招就突然變得有點詭異。唉,其實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只有我感覺怪怪的。
對了,中間從頭到尾都沒有真的見到醫生本人,一切都是在線上解決。而且那個表格字數還有限制,要精簡又不能漏掉重點,有時憋半天才打完,就覺得好累。更不用說流程其實挺繁瑣,一堆小細節,不知誰設計出來的。有些人、尤其年紀大的長輩,大概會因此而更加焦慮,而且明明只是想要快點看診,有時候拖一拖病情反而惡化了。嗯,我忽然想到,上次阿姨還問「遠距診斷真可行嗎?」我當下答不上來……畢竟現在科技雖然方便,但總還是讓人心裡發虛吧。}
### 客服中心:
{老實說喔,這種現代服務模式嘛,好像也算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新玩意。不知道為什麼,每次想到要跟電腦或系統互動,都覺得心裡涼了一截,是不是太誇張?結果身邊不少朋友也吐槽類似狀況。所以啊,也許只有真正遇到麻煩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,不過現階段很多人看起來並沒有特別熱衷於這套新方法呢。(欸,又離題了。)總之,就是多數用戶似乎對它頗有微詞,大概是因為缺乏溫度與實感吧。
等到天荒地老的客服熱線,耐心破表了嗎?
有時候真的煩到一個不行,雖然說我好像也差不多習慣了這種循環,可是每次遇到還是會覺得頭很痛。欸,反正情況大概就這樣吧。通常開場總是那套老話,預錄訊息又來:「目前來電數量較多,但請放心,您的來電對我們來說很重要。」然後他們接著說什麼?哦對,「請掛斷後稍後再撥」或「等待專員/客服人員接聽……您目前在隊列中的第27位」。唉,每次都27位,不曉得是不是假的還是真的就是那麼多人。我有點分心了,回到主題。
如果你耐著性子等三、四十分鐘,也許終於有人會理你一下。只是啊,他們幾乎都是基層的小員工,那些問題其實他們哪能直接幫你處理?頂多客氣地安慰兩句,再說要幫你升級案件,有相關人員會儘快聯絡啥的。這樣講,其實大家都懂啦——最後結果怎麼樣,大致上心裡都已經準備好了。不過,有時候我懷疑自己幹嘛還期待呢。
算了,我離題了。在各種讓人氣餒的經歷之間,其實偶爾還是能找到點小確幸。例如科技和社群媒體世界裡,有些東西倒挺療癒的。我尤其愛我的電子書閱讀器,就算最近眼睛容易累,它依然穩坐我最喜歡物品之一的位置。有時翻開新書,暫且忘記那些亂七八糟的人機對話,也是一種逃避吧……嗯,好像又想太遠了。
如果你耐著性子等三、四十分鐘,也許終於有人會理你一下。只是啊,他們幾乎都是基層的小員工,那些問題其實他們哪能直接幫你處理?頂多客氣地安慰兩句,再說要幫你升級案件,有相關人員會儘快聯絡啥的。這樣講,其實大家都懂啦——最後結果怎麼樣,大致上心裡都已經準備好了。不過,有時候我懷疑自己幹嘛還期待呢。
算了,我離題了。在各種讓人氣餒的經歷之間,其實偶爾還是能找到點小確幸。例如科技和社群媒體世界裡,有些東西倒挺療癒的。我尤其愛我的電子書閱讀器,就算最近眼睛容易累,它依然穩坐我最喜歡物品之一的位置。有時翻開新書,暫且忘記那些亂七八糟的人機對話,也是一種逃避吧……嗯,好像又想太遠了。

搬家煩惱與電子書輕盈人生小確幸
這應該算是我最珍視的東西吧。書,真的是……嗯,怎麼講?我幾乎每週會看完一本,有點像是某種老習慣(還是執念?)。說來也怪,我曾經那個時期,就是很迷戀實體書,房間裡堆滿了紙本藏書,翻頁的聲音、墨水味——唉,可惜後來就都變成回憶了。我有時候會想,如果哪天真的能搬進一棟像圖書館一樣大的屋子,把所有藏書擺出來,大概會很有成就感吧?不過現實總是不太給人面子。
偏題了…拉回。因為工作緣故嘛,我們家常常在搬家。你懂的,每一次整理,都得面對那一箱又一箱重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書。有些甚至還沒拆封,就被原封不動塞進下一個地方,好累。然後有一天,我突然發現自己居然開始依賴起電子裝置——現在手邊這台 Kindle,很輕巧,大小比普通平裝本稍微大一些,但容量驚人,隨便都可以塞好幾百、甚至上千本進去(別問我到底放了多少,看不完)。雖然感覺少了一點「擁有」的踏實,但某些情境下真的超方便,比如出差或旅行,不用再煩惱要帶哪幾本才夠。
欸對,如果有人好奇,其實我就是用 Kindle 啦。
換個話題好了——串流服務這件事,也占據我的生活不少時間。我訂閱了 Netflix、Amazon Prime 跟 Disney +(坦白說主要是為 Marvel 影集啦,有點沉迷),畢竟一般電視頻道內容總讓我提不起勁,那些節目不知道是不是專門設計給失眠的人看的啊。有時候追劇看到凌晨,也不是什麼健康行為,大概。但沒辦法,有時候想轉移注意力,就只能靠這些東西打發時間囉。
偏題了…拉回。因為工作緣故嘛,我們家常常在搬家。你懂的,每一次整理,都得面對那一箱又一箱重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書。有些甚至還沒拆封,就被原封不動塞進下一個地方,好累。然後有一天,我突然發現自己居然開始依賴起電子裝置——現在手邊這台 Kindle,很輕巧,大小比普通平裝本稍微大一些,但容量驚人,隨便都可以塞好幾百、甚至上千本進去(別問我到底放了多少,看不完)。雖然感覺少了一點「擁有」的踏實,但某些情境下真的超方便,比如出差或旅行,不用再煩惱要帶哪幾本才夠。
欸對,如果有人好奇,其實我就是用 Kindle 啦。
換個話題好了——串流服務這件事,也占據我的生活不少時間。我訂閱了 Netflix、Amazon Prime 跟 Disney +(坦白說主要是為 Marvel 影集啦,有點沉迷),畢竟一般電視頻道內容總讓我提不起勁,那些節目不知道是不是專門設計給失眠的人看的啊。有時候追劇看到凌晨,也不是什麼健康行為,大概。但沒辦法,有時候想轉移注意力,就只能靠這些東西打發時間囉。
影集、電影任你挑,那些不再被電視綁架的夜晚
它們基本上,嗯,什麼時候都能點進去看,只要你想,內容真的超多。其實有時還會覺得選擇太多反而頭暈,但說穿了現在這些平台,不只影片豐富,還有一大堆可以下載的東西。欸對啦,我是指那種即使最近開始插入廣告——真煩,有時正在專心看就突然跳出來——可整體用起來還是挺方便,也沒貴到離譜。這3個服務加起來每月消費,其實算一算,比Sky Tv便宜不少。我是真的無法負擔Sky Tv啊,不懂他們定價怎麼想的。
### 網路的多元功能
老實說,在這部分我倒是不太聽過有人吵架或互罵,大概因為網路已經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吧。不知從哪時候開始,大家什麼都往線上跑:資訊來源、日常瑣事,全綁死在網路上。所以雖然網路上確實塞滿了一堆雜訊(很多爛笑話或莫名奇妙的八卦),但也不能否認裡面藏著各式各樣很正經、甚至離不開的東西。例如線上購物啦、網銀啦、字典查詢、百科全書……Wikipedia也是,而且話說回來,「同義詞辭典」這玩意兒到底是哪個天才發明?有這名字嗎?總之,各類資料和聯絡方式,都能線上一把抓。有點分神了,好吧,就先打住。
### 應用程式
記得最早那些應用程式剛冒出頭、慢慢滲透到生活裡之前,我其實完全不喜歡它們。有種……說不上來的不自在感吧。嗯,不過後來情況好像變了——咦?我剛剛是不是又岔題了?拉回主題,其實現在也習慣成自然,一打開手機都是App佔據螢幕,好像少不了似的。
### 網路的多元功能
老實說,在這部分我倒是不太聽過有人吵架或互罵,大概因為網路已經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吧。不知從哪時候開始,大家什麼都往線上跑:資訊來源、日常瑣事,全綁死在網路上。所以雖然網路上確實塞滿了一堆雜訊(很多爛笑話或莫名奇妙的八卦),但也不能否認裡面藏著各式各樣很正經、甚至離不開的東西。例如線上購物啦、網銀啦、字典查詢、百科全書……Wikipedia也是,而且話說回來,「同義詞辭典」這玩意兒到底是哪個天才發明?有這名字嗎?總之,各類資料和聯絡方式,都能線上一把抓。有點分神了,好吧,就先打住。
### 應用程式
記得最早那些應用程式剛冒出頭、慢慢滲透到生活裡之前,我其實完全不喜歡它們。有種……說不上來的不自在感吧。嗯,不過後來情況好像變了——咦?我剛剛是不是又岔題了?拉回主題,其實現在也習慣成自然,一打開手機都是App佔據螢幕,好像少不了似的。

網路世界亂中有序,有用資訊還是滿載而歸
我老實講,從以前到現在,我基本上就是那種只在筆記型電腦上混網站的人啦。欸,有時候想一想,「我幹嘛還需要那些新奇的應用程式跟工具啊?」那段時間完全沒興趣接觸它們,也許這就像每隔幾年流行個什麼熱潮,然後又消失不見,你懂的吧?嗯,但說真的,大概過了一陣子,我才慢慢發現原來各種應用程式其實也有點意思,比如什麼銀行、健身、新聞、天氣、掃描器、相機……反正種類太多了,甚至連時鐘和手機鬧鐘都變成一堆 app,這些功能現在看起來好像大家都已經覺得稀鬆平常,不再大驚小怪。唉,可是我的視力本來就有問題,在手機裡操弄那些小圖標還真不是太順手——有時會卡住或按錯,有夠煩人的。不過話雖如此,我總算能理解為什麼許多人會著迷於這些便利與價值,好啦,其實自己偶爾也享受其中。剛剛差點忘記主題了……回來說,其實要一直追新,每次都有新的應用程式出來,也不是件容易事,有點累人。
你知道嗎?(免費)電話啊、視訊還有訊息服務——坦白說,如果沒有這些東西,我可能早就瘋掉了。我前五年都是獨自在英國生活工作,那邊天氣陰晴不定,很容易讓人情緒低落。而我的妻子跟兩個孩子(以及兩位孫子女)則待在南非,距離遙遠得讓人心煩。有時候打開通訊軟體看到他們簡單的一句問候,就會突然鼻酸一下。另外啊,大兒子和另外兩位孫子女又分別住在葡萄牙,又是一個不同的地方。唉,人散四方,好像只能靠著螢幕裡頭的小畫面維繫感情。講著講著,好像有點感傷,不過生活就是這樣吧?
你知道嗎?(免費)電話啊、視訊還有訊息服務——坦白說,如果沒有這些東西,我可能早就瘋掉了。我前五年都是獨自在英國生活工作,那邊天氣陰晴不定,很容易讓人情緒低落。而我的妻子跟兩個孩子(以及兩位孫子女)則待在南非,距離遙遠得讓人心煩。有時候打開通訊軟體看到他們簡單的一句問候,就會突然鼻酸一下。另外啊,大兒子和另外兩位孫子女又分別住在葡萄牙,又是一個不同的地方。唉,人散四方,好像只能靠著螢幕裡頭的小畫面維繫感情。講著講著,好像有點感傷,不過生活就是這樣吧?
免費通話跨國連線,親情零距離,不只是WhatsApp
如果要和他們其中任何一個,甚至全部聯絡,唉,以前可不是這麼容易的事。說真的,那時候聯繫國外親友什麼的,可能一通電話就讓我荷包大失血。啊,不小心想起以前那堆長途帳單,好啦,拉回來。所以現在這些主要靠廣告支撐營運的平台,我真的挺感激的。
它們會不會永遠免費?唔……我自己也不知道,大概有天會變吧。畢竟沒有什麼東西能一直免費給你用到天荒地老。說來其實我也沒那麼在意了啦,我早已退休回南非,現在大部分家人都一起住在身邊。
所以現在免費通訊工具對我來講,也沒像年輕時那樣重要。我們家是主要靠 WhatsApp 聯繫,不過市面上還有一堆其他選項,其實挑花眼都有點頭痛。欸——這話題講著講著有點跑遠。
好吧,總之很謝謝你願意花時間跟我互動。如果有什麼想法,都可以隨時留言聊聊!
它們會不會永遠免費?唔……我自己也不知道,大概有天會變吧。畢竟沒有什麼東西能一直免費給你用到天荒地老。說來其實我也沒那麼在意了啦,我早已退休回南非,現在大部分家人都一起住在身邊。
所以現在免費通訊工具對我來講,也沒像年輕時那樣重要。我們家是主要靠 WhatsApp 聯繫,不過市面上還有一堆其他選項,其實挑花眼都有點頭痛。欸——這話題講著講著有點跑遠。
好吧,總之很謝謝你願意花時間跟我互動。如果有什麼想法,都可以隨時留言聊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