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造業跨國採購要注意哪些事?文化差異處理與品質檢驗方式

Published on: | Last updated:

嗯...最近有人問我這個...跨國採購。這題目很大,老實說,每個環節都可以講很久。特別是製造業,不是買個東西運回來這麼簡單。

我自己在想,如果要把這件事講清楚,最關鍵的,可能不是那些硬梆梆的法規或物流條款。那些東西很重要,但更容易查到。真正會出問題、會讓你睡不著的,往往是那些...嗯...比較軟性的東西。人的問題,還有信任的問題。

一句話結論

簡單講,跨國採購的核心是建立信任,但信任不能光靠感覺,必須要有一套可以驗證、可以執行的系統來支撐。不然,就只是在賭博。

最大的坎,其實是「人」:那些合約沒寫的文化差異

我們常常把重點放在規格、價格、交期...這些數字上。但跟不同國家的供應商打交道,你會發現,最大的變數是「人」。文化差異這件事,聽起來很玄,但它會實實在在地影響你的專案進度。

比方說,有些地方的文化,他們不太會直接說「不」。你問他「這個月底前能完成嗎?」,他可能會說「我們會盡力」、「我們試試看」。這聽起來好像是肯定的,但其實常常是「有困難」的委婉表達。如果你照字面上的意思去排後面的生產計畫,那...嗯,很有可能會開天窗。

還有就是對「問題」的看法。有些文化裡,提早暴露問題是負責任的表現。但有些地方,可能會覺得這是個...嗯...丟臉的事,或者會想自己先解決看看,真的不行了才跟你說。等到你發現的時候,通常都已經很晚了。

這幾年很多公司,像台積電去美國設廠,也都碰到類似的挑戰,就是產線可以複製,但工作文化和人才思維沒辦法簡單貼過去。 所以,供應商溝通,不只是發 email 和開視訊會議,而是要花時間去理解對方「沒說出口的話」。最好是能有幾次面對面的拜訪,建立一點私交,這在很多亞洲文化裡,有時候比合約條文還有用。

建立全球供應鏈的抽象概念圖
建立全球供應鏈的抽象概念圖

品質要怎麼驗,才不會隔個海就走樣?

再來就是品質。東西在千里之外,你不可能天天盯著。樣品做得再完美,大貨出問題的案例也屢見不鮮。所以,一套有效的品質檢驗方式是絕對必要的。 一般來說,進料檢驗(IQC)、製程品管(IPQC)、到最終成品檢驗(FQC),這些流程都不能少。

問題是,由誰來做?怎麼做?這裡有幾個常見的做法,各有各的優缺點,我稍微整理一下。

品質檢驗方式比較
檢驗方式 優點 缺點 我自己是覺得...
自己派人飛過去驗 最放心,眼見為憑。能直接溝通,當場解決問題。 嗯...成本最高,機票住宿、時間都是錢。而且很難做到每一批都去。 適合初期合作,或是非常關鍵、高單價的訂單。去一次,主要是建立關係和確認對方的品管體系是不是跟你想的一樣。
委託第三方檢驗公司 (如 SGS) 相對客觀,有標準化流程和報告。 成本比自己飛過去低,彈性也高。 檢驗員只對你給的標準負責,標準沒寫到的地方他不會管。有時候...嗯...就是照表操課,比較死板。 這是最常見的折衷方案。重點是你的檢驗標準書 (SIP) 要寫得非常非常細,把所有你想的到的細節、公差、外觀要求都寫進去。
找當地的代理人或夥伴 溝通沒障礙,反應速度快。他們更懂當地工廠的「生態」。 要花時間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。這個人本身的誠信和專業度,決定了整個方案的成敗。 如果能找到對的人,這會是長期來看最有效率的方式。等於你在當地有了一個分身。但...這需要時間培養,沒辦法一蹴可幾。

不管你用哪種方式,重點是不能完全依賴供應商自己的 QC 報告。不是不信任,而是一種...嗯...制度上的制衡。多一道防線,總是好的。

檢驗員正在工廠進行產品品質檢查
檢驗員正在工廠進行產品品質檢查

美國和台灣,眉角差很多

再來,不同國家的法規和驗貨重點也不一樣。這點在跟美國做生意的時候特別明顯。 美國海關除了關稅和基本貨品規定,他們非常重視「供應鏈安全」。

比方說,美國有一個叫做 C-TPAT (海關商貿反恐聯盟) 的自願性計畫。 簡單說,就是如果你是進口商,你要能證明你的整個供應鏈,從海外工廠的生產、包裝、出貨,到貨櫃運輸的過程,都是安全的,沒有被植入違禁品或危險物品的風險。 要加入這個計畫,你必須要求你的海外合作夥伴也要符合相關的安全標準。

這跟台灣海關的查驗重點就不太一樣。台灣海關在進口查驗時,當然也重視安全,但更傳統的重點會放在稅則、產地標示、貨物是否與申報相符等等。 近期因為非洲豬瘟之類的議題,對特定地區來的郵包、快遞貨物會進行非常嚴格的X光和人工查驗。

所以你看,同樣是進口,賣到美國跟賣回台灣,你的供應商需要配合準備的文件、需要建立的廠區安全規範,可能完全是兩回事。你不能拿同一套標準去要求所有供應商。

那些年我們踩過的坑

最後,講幾個...嗯...血淚教訓吧。都是些很實際的問題。

第一個是付款。很多人覺得最安全的付款方式是預付現金 (Cash in Advance)。 對賣家來說是,但對買家來說風險最大。你錢付出去了,如果貨出不來或品質有問題,會非常被動。 另一種常見的是信用狀 (L/C),銀行介入雖然多了一層保障,但文件要求非常嚴格,一個小地方出錯就可能導致付款延遲或被拒絕。

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,是分階段付款。比方說,簽約付 30%,出貨前驗貨合格付 40%,貨到港驗收再付尾款 30%。這樣可以把風險分散。但無論如何,在付款前,一定要盡可能地去查證對方公司的真實性。

第二個坑,是「樣品」跟「大貨」的差距。樣品通常是工廠裡最有經驗的師傅,用最好的機台,慢慢做出來的。但大貨是流水線生產,狀況完全不同。所以,光是樣品承認 (Sample Approval) 還不夠,最好在合約裡加上一條「首件承認 (First Article Inspection)」。也就是說,大貨量產的第一批產品,你就要先看過、確認過,沒問題才能繼續生產。

第三個,就是智慧財產權。 如果你的產品有專利或特殊設計,要確保你的供應商有簽署足夠的保密協議 (NDA),並且要了解在當地的法律架構下,這樣的協議有多大的保護力。不要為了省一點成本,結果整個設計被抄走,那真的得不償失。

總之,跨國採購...它是一個系統工程。從找人、溝通、下單、驗貨到付款,環環相扣。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,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。

不同文化背景的商業人士進行談判
不同文化背景的商業人士進行談判

說了這麼多,其實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。每個國家、每個產業、甚至每個供應商的狀況都不同。我想,最重要的還是...保持警覺,但也要願意建立關係。用系統來管理風險,但用「心」來跟人打交道。

嗯...你覺得在跨國採購裡,最讓你頭痛的是「溝通問題」還是「品質問題」?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。

Related to this topic:

Comments

  1. profile
    Guest 2025-09-19 Reply
    跨國採購真的是門大學問!在歐洲做了好幾年,深深體會到溝通和細節有多重要。尤其是文化差異和驗廠技巧,真的能決定專案成敗。老鳥經驗分享,千萬別輕忽...